竹山中学适性课堂获南京市首批前瞻性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2016年11月29日,南京市教育局公布“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入选名单。竹山中学“和适教育理念下的适性课堂探索与实践”入围,成为南京市34家立项项目中唯一一所公办初中校。这既是对多年来竹山中学深耕课堂教学改革的认可,也是对我校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激励!
我校自2007年进行适性课堂教学改革,至今已有9个年头。从最初的“临帖”阶段学其形,到“破帖”阶段学其神,如今已经到了“得法”的阶段。老师们先后数百人次走出学校,走出南京,走向全国各地,上课、讲座、交流等;同时新加坡、泰国及全国各地区中小学学校共500余次前来参观学习。先后在我校组织了“南京市个性化课堂项目研究高峰论坛”、 “全国尝试教学教师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课改论坛”、中语会高效阅读项目现场推进和观摩等大型活动。2012年《中国教师报》以《竹山中学:为课改提供“文本”》为题,对竹山中学课改进行专版介绍,2013年5月《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以《适性课堂: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为题,介绍我校适性课堂的课改经验,并在2014年《南京日报》刊登我校高效阅读校本课程建设成果,还有多篇关于我校课改的文章发表于《江苏教育》、《南京教育》等专业杂志。
在践行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校梳理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适教育,为学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和适教育的内涵是尚和与适性,尚和就是本着和而不同的思想,汇聚集体智慧、不断调和促进、相互协作、走向和谐;适性意味着适合、适应人的共性和个性,基于学生共性特征,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适性课堂是适合学生人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课堂。以三维目标为目标,构建发展学生的一种课堂教学系统(见示图一)。主要包含三个子系统:学生研究系统、课堂操作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以适合学生的“学”为中心,子系统彼此不可分割。学生研究系统以学情调查为基础,制定学思案,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操作系统基于友善用脑的理念,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支持系统则以多元的课堂评价为原则,让师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示图一:
适性课堂教学系统 |
教学支持系统 |
学生研究系统 |
课堂操作系统 |
适性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我校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创设适性课堂的文化环境。通过环境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灵性。通过精神文化建设,激励学生成长。通过行为文化建设,和谐师生关系。
推进适性课堂的组织路径。适性课堂将落脚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探讨出多条课堂组织的路径:依据学情调查,科学组建团队;基于学情分析,巧设计学思单;以前置性学习,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点评,生成解决问题;梳理巩固提升,延伸拓展问题。
在课堂上通过以上多条路径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适性课堂教学结构。(示图二)
建立适性课堂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对学生学习团队的四级评价体系,包括“每日即时评价、每周班级评价、每月年级评价和学期学校评价。”关注适性课堂的教师评价。重视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面向全体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进行评价。在适性课堂的教学管理中,学校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学校对班级、年级、全校三个层面展开多维度评价督导。
教育是智慧的旅行,更是品格的修行。在经历了沿途的风景之后,成长了学生、发展了教师、成就了学校。竹山人满怀教育理想,用无比的热情期盼办理想的教育,回归原点看教育,回归本真做教育。在“和适”教育蓝图引领下,不断践行适性课堂的教学改革,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