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是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南京市首批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初中,南京市首批教育现代化初中考察学校。
学校创建于1991年3月,校址位于江宁区政府所在地——东山街道,占地63亩,是江宁区公办独立初中,学校现有三个年级,56个教学班,在校近3000人,专任教师218人。
一路走来,我们崇尚并践行“和适”教育。“和”代表的是哲学理念、办学追求、办学文化;而“适“是教育方法、教学原则和实施路径。我们所倡导的“和美校园、和融团队、和谐发展”是我们学校教育理想的缩影呈现。
一、学校情况介绍
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注重内涵发展,着力推进“和适教育”旗帜下的小组合作教学和体验式德育模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开齐开足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阳光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教学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区公办学校第一,位列南京市初中第一方阵,突出的办学效益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全国有近20个省份的专家、教师来校观摩学习,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学校践行“和”的精神,走出“适性”发展之路。
以“为了一切学生,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活泼的还是文静的;为了学生的一切,无论是品格还是能力,生理还是心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让教师体验育人的幸福,让家长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教育理想。
以“办有品性的教育——向上,办昂扬奋发的教育;仁厚,办仁心厚重的教育;和谐,办和合协进的教育”为理想的教育。
以“发展学生,使学生成才(合格+特长);发展教师,使教师成长(职称+专长);发展学校,使学校成名(规范+特色)”为办学目标。
通过“抓“五自”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来发展学生;“抓“两师”建设——师德建设、师能提升”来发展教师;“抓品牌打造”来发展学校。
围绕“和”,学校制定了“诚实、严格、勤奋、创新”的校风,“严谨、创新、修德、育人”的教风,“遵纪、勤学、求实、进取”的学风。
同时,以“理念要新,思路要清;目标要明,措施要实;方法要活,过程要细;成效要显,特色要鲜”为工作之路,打造具有竹山中学特色的教育品牌。
如今的竹山中学不断创新着自己的特色:
1、着力打造“适性”课堂
“适性”课堂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工程。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导学案”改为“学思案”,把教学的全过程改为“教——学——思——练”结合的过程,实现“三个转变”:由教师主宰向学生主体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教师教会学生向学生会学转变。
2、推进体验式德育改革
全面加强德育创新系列建设,积极构建以公民教育为抓手,中华美德为载体,主题班会为主渠道的层次化、系统化、模块化的体验式德育,实现体验式德育活动本土化、校本化,形成了校本课程体系。
3、积极开展“高效阅读”课程建设
积极提炼科学的“高效阅读”训练方法,并引导家长参与共读,使“高效阅读”在语文学科全面展开,打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并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伴随终身!
4、“问题——课题”教科研
教科研中心组倾心研究金字塔理论、因材施教理论、友善用脑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全面推进“问题即课题”的教育科研,深入了解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个人和项目组形式展开攻关,探索“教育教学中问题背后的问题”,用新的“问题观”指导各项工作的问责、提效、增速,切实发挥教育科研助推器、发动机的功能。
5、走班教学
在初三年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学生自主选择去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上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与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走班教学使传统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以“和”为训,秉承“向上、仁厚、和谐”的办学理念,以“发展学生使学生成才,发展教师使教师成长,发展学校使学生成名”为办学目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注重内涵发展,创造性地推进“和适教育”,着力推进“和适教育”旗帜下的小组合作教学和体验式德育模式,加大了以“适性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创新步伐,高效实施素质教育,风雨二十六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现有特级教师2名,市学科带头人3名,市青优10名,区学科、德育带头人30名,区骨干42名,全国优秀班主任1名,南京市劳模2名,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名,南京市新世纪教书育人楷模1名,南京市优秀班主任1名。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区300多项荣誉。
改革、创新、发展中的竹山中学,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办独立初中,多所国际有好学校、几百所省内外学校前来观摩交流。学校的办学经验和特色得到了省内外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认同,逐步成为江宁教育的一张名片。
竹山中学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力克群雄,数度辉煌。现在,他正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更加深邃的智慧,更加昂扬的斗志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生动、自由奔放的江宁教育高地。
二、2016年工作重点
2016年主要围绕学校十二五改革创新实践总结出来的“和适教育”,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学习宣传,并继续实践、总结和完善,具体表现在:
第一,精致管理——变管理为激活
1.僵化粗放管理的困局;
2.精致是管理的最高追求;
3.精致是一张多维度的网;
4.精致是一种境界。
第二,适性课堂——变传统为适性
1.填鸭式课堂的反思;
2.有一种课堂叫适性;
3.适性课堂我做主;
4.适性课堂是一扇窗。
第三,教学管理——变“五认真”为“五有效”
1.有效的“三位一体”辅导模式;
2.有效的“四位一体”教研模式;
3.有效的“五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
4.有效的课程管理;
5.有效的“四位一体”的督查制度。
第四,体验式德育——变说教为体验
1.说教德育之痛;
2.体验从班主任开始;
3.刮起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旋风;
4.在体验中成长
第五,教科研建设——变引领为助推
1.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2.扎根于课堂问题即研究课题;
3.让教科研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在教科研的沃土上开出绚烂的成长之花
第六,校本课程——变水落石出为水涨船高
1.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万紫千红才是春;
4.有舞台就有精彩
附:2016年取得的荣誉
1.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
2.江苏省绿色学校
3.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
4.南京市文明单位
5.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适性课堂)
6.南京市内保先进单位
7.南京市城市治理标准化示范单元
8.黄秀旺副校长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数学)
三、2017年工作重点
在2016年学校特色建设和品牌打造的基础上,我们将经过努力,全面推进学校品质提升工程。
1.关于学校品质——是指学校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
2.关于学校品质的结构
(1)先进的办学理念是统领
(2)优秀的干部队伍和敬业的教师队伍是主体
(3)先进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
(4)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
(5)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
(6)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
学校品质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也是个内核清晰的系统,“学校品质”的提出为学校指明了价值内省的发展方向,引导学校去寻找并形成独一无二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学校的品质,与其是行政部门的号召,不如说是学校内生发展的需要和追求。
3.学校品质提升的路径和方法
(1)以《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为指南,守住底线,打造特色,做出亮点。
(2)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影响学校品质提升的“关键问题”和“关键领域”并寻求突破。
(3)利用《学校发展规划》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4)以各类创建为契机,加快学校品质提升的质量、水平和速度
南京市竹山中学
2017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