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 多姿多彩
——化学学科“物质的多样性”同课异构活动
2018年4月11日上午,我校青年发展班化学组杨木青、杨晓洁、周丽媛三位老师开展了关于“物质的多样性”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参加
人员有发展班的班主任特级教师潘森云老师,教科室主任孔祥胜老师,化学组教研组长咸玉美老师,备课组长范文保老师,还有陶爱玲老师、刘洪芹老师以及发展班的老师。
《物质的多样性》是九年级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一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该课题杨木青主要从三个模块进行设计:
模块一:当堂练习。学生当堂练习,我批改,采用面批形式,内容少,批改快,对于个别错误采用边批改边讲解,学生自行订正,对于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采用班集体讲解方式,这样学生的吸收效果较好,及时作答及时订正,找出造成错误的误区。
模块二:知识梳理。学生在模块一的基础上接触到了不同物质的类别,从而对物质进行分类,当堂完成表格,把知识系统化。该过程中依旧采用面批的形式,指出错误,然后利用学生的作答投影,互批互改,找出错误,同时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种的意外答案,有利于课堂的生成。
模块三:形成知识网络。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学生完成例题精选,例题精选中几乎是物质间的反应题型,重在三圈图,学生在作答过程中会发现答案并不唯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展示,总结,自行归纳出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单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获取本节课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师父范文保老师认为杨木青老师本节复习课教学思路清晰,课堂驾驭到位,基本功扎实。学生参与活动达26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中考复习的规范合理的程序。
杨晓洁老师内容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设计:
分类思想:关于生活中的分类例子来引入化学也需要分类的思想,知道了分类的意义、重要性,进而当堂练习关于物质的分类,从一题转入物质的分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能够知道分类从多方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分类标准,不一样的结果,进而很快辨析出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紧接着完成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知识网络构建思想:学生完成例题精选,是关于南京市中考题,这两题是关于酸、碱、盐、单质、金属氧化物以及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找学生来讲解关于这两题的思路分析,然后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掌握本节重点内容。
问题解答:利用最后两分钟时间,回顾本节重点所复习内容,然后提出最近疑惑的内容,来解决知识的盲区。
师父咸玉美老师认为杨晓洁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重难点突出,讲解清晰,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在关于例题精选上可根据一题来让学生讨论不同的情况,这样会更加透彻。
周丽媛老师内容主要设计了2个环节,一是物质的分类,二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找到同类别物质的共性,总结出同种类别的物质相似的化学性质,知道到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首先让学生完成物质分类树状分类图,帮助学生理解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单质的定义,加深对概念的掌握,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学生明白物质分类要从物质的组成、化学的角度去分类才有化学意义。然后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应用。
第二部分,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相关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出相关类别物质的化学性质,找到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画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此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由点到面将知识串成网络,对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最后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在具体题目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父陶爱玲老师认为周丽媛老师这节课整体架构,脉络清晰,重点明确。在师生互动上可以由学生多讲,部分问题可让学生讨论,效果更好。物质分类部分相对简单,可缩减时间,留更多时间在物质的转化部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另外在物质的转化关系上不需要面面俱到,否则图形关系较乱,学生找不到重点。可以就写出酸、碱、盐、氧化物、单质、酸碱指示剂、氧气等几种主要物质的反应关系,剩下的可由学生自己总结。在物质分类后,可紧接着根据例题2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再写出方程式,自然的由分类过渡到物质转化,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次公开课,发展班的老师们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希望继续强化学习,多向师傅们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