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

第一届中国名校共同体理事会工作报告

发表日期:2010/5/20 14:47:27 阅读数:2491

第一届中国名校共同体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名校共同体理事长  崔其升

(2009年12月26日)

 

各位兄弟,各位同仁,老师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承蒙江宁区教育局为我们的“聚义”设坛搭台。感念众多的课改英豪们不辞千里万里辛苦,从四面八方汇聚在高效课堂大旗之下,一起探讨和交流课改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描绘中国教育灿烂美好的明天,在此,我代表中国名校共同体,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深深的感谢!

中国名校共同体成立于2008年5月3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支被很多人称为“草根”的、纯民间性的课改研究机构,今天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她正肩负着民族教育的重大使命,以自己最独特的务实方式,从问题出发,以模式入手,致力于高效课堂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和推动着中国教育的变革。

回首一年来的探索历程,可以说是“悲喜交集”。尽管我们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包括一些委屈和误解,前路漫漫。好在,我们一直朝着自己的理想进发,好在我们一直坚信,困难越大价值就越大,路是人走出来的,勇士的眼里何惧困难?不是说心有多大梦就多大吗,但愿我们披肝沥胆的努力,能换来教育的希望和明天!

下面,我代表中国名校共同体,向参加本次年会的各位兄弟简要汇报一下一年来的工作。

一、过去一年的十大工作

回顾一年来我们的工作,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共同体架构形成,“临帖”阶段基本结束。

中国名校共同体是以围绕学习杜郎口模式,由中国教师报联合杜郎口中学、山东兖州一中、山东昌乐二中等几所学校,倡议发起的一个民间研究性学习组织。

共同体一问世,就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课堂主张引发了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秉承“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的宗旨,“把会开进课堂里”,揪住课堂“七寸”,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如今已发展到涵括全国22个省市,近300家会员学校和38家成员学校加盟。

这些学校既有公办,也有民办,既有城市学校也有农村学校,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职业学校甚至纯粹少数民族学校,其成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课改普适性“临帖”验证,提供了较强的说服力。中国名校共同体的基本建构已经完成,共同体成员的“临帖”实践已基本结束,达标率接近100%。

(二)月月推出“赛、评”课,两大专家团组建完毕。

每月最佳课堂评选,是共同体贯穿全年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全年共有30余个成员校102节课堂参评,其中共有31节课分获2月、3月、4月、5月以及9月份的最佳课堂。

最后,由杜郎口中学担任年度最佳课堂的评委学校,集中对31节月度最佳课堂进行了初评,推荐出8节课堂作为年度最佳课堂的候选进入第二轮,然后,由所有成员校对8节推荐课进行投票,秘书处依据每节课所获得的票数加以排列,最终前六名的课堂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名校共同体2009年度最佳课堂”。

以课说话,这样的评选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举行下去。评选将继续秉承力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出来的课将作为共同体高效课堂的“标准”,面向全国发行推广。评选获奖的老师将全部受聘成为高效课堂的“专家型讲师”,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各地讲学、上课。

同时,共同体还继课改名师指导专家团成立之后,成立了名校长指导专家团,除了更便于为成员校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外,未来将以团队形式面向全国抢占培训市场,力争成为中国课堂教学培训的“第一品牌”!

(三)“课堂驾校”过百期“生日”。

为推进高效课堂模式的普适性实验,自2006年11月开始,《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杜郎口)基地在杜郎口中学开班。之后,随着中国名校共同体宣告成立,一项依托于杜郎口中学,名曰“课堂驾校”的研修培训正式面向全国基层教师开始招生。

课堂驾校以“临帖”的形式,强调课堂操作,突出课堂“实战”,强化课堂技术,截至目前,研修班百期累积受训人数突破5000人次。

继杜郎口基地成立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兖州一中、昌乐二中、围场天卉中学、武宁宁达中学、沈阳立人学校、郑州102中学等几大基地,几大基地联手,据不完全统计,高效课堂驾校累积培训各地各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达12000人次。极大地提升了高效课堂的影响力,也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各地各学校课改的行动。

(四)共同体大篷车33次驶向全国。

以“高效课堂”为品牌,利用共同体遍布全国各地的成员校为依托,我们把高效课堂系列会议带到了全国各地。从1月份的“高效课堂走进泗阳”到3月份的“高效课堂走进辽宁”,从5月份的“高效课堂走进武宁”到7月份“高效课堂走进围场”,从8月份的“高效课堂走进宁夏”到12月份的“高效课堂走进台州”,2009年1—12月份,高效课堂共走进全国14省(市)的33个市、县,与当地教育局合作,累积培训教师19800人。

(五)成员校“破帖”生成特色

如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 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特色自主学习模式”、河北清河五中的“整体双向教学模式”、山东临沂四中的“三五×”课堂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康湖新乐的“三主模式”、沧州派尼学校的“三活三实模式”,郑州102中学的“高效课堂下的交互白板模式”、宁达中学的“自学、交流模式”、翔宇宝应中学的“理想课堂模式”、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的“三环五步模式”等等,共同体38家学校教学特色各异、模式精彩纷呈。

(六)成员校普遍成为课改“示范校”。

11月3日上午,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率领参加宿迁市教育现代化工作推进会的有关领导178人,亲临众兴中学现场观摩调研,对众兴中学的高效课堂赞不绝口。张书记还专门写博客,用“为之一振,耳目一新”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本月,宿迁市初中教育工作会在众兴中学召开。

清河五中、宁达中学、沈阳立人、北京昌平县长陵中学、郑州102中学、东莞黄江镇康湖新乐学校等一批共同体学校,被当地教育局任命为课改示范校、样板校,当地课改经验现场会相继在成员校召开。

(七)草根形成“正效应”,媒体给予正面报道。

中国教师报两次以大篇幅对中国名校共同体全力推动新课改的“民间责任”和“民族良知”给予正面报道;截至目前,对中国名校共同体报道过的媒体已超过20家,其中既有中央级媒体、各教育专业媒体,也有地市级政报、电视台等。累积报道篇幅近100篇。

(八)成员校课改受媒体热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界充分肯定。

中国名校共同体各成员校也成为所在地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国教师报》从2009年7月1日起以每期专栏形式,开辟“李炳亭课改名校访谈”栏目,在二版头条针对共同体各成员校的课改经验逐一进行了报道;其中对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兖州一中等还单独进行了专题报道。

年初,新华社用了题为《师生换角色,课堂效率高》的专题报道了兖州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中国教师报》两个整版专题报道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课改历程,还对张项理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

2009年12月16,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日报、黄江电视台等六大媒体齐聚康湖新乐学校,对东莞康湖新乐学校的“三主”课堂模式进行了联合报道,这是共同体各成员校迄今为止接受的最大规模的组团式采访报道。

《宿迁日报》专版报道了众兴中学的改革成绩。《萍乡日报》对芦溪外国语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此外,我们还创建了自己的媒体,《解读高效课堂》视频杂志和原创高效课堂网站,它们也在宣传共同体、推广共同体及成员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共同体各校的课改同样引发了教育主管级部门和学界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部直属几大师范院校的课程科研部门、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国内众多著名专家学者,都纷纷著文或者前来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高效课堂业已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新成果。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更是带队组团对共同体各校进行参观学习,并以文件形式强力要求当地学校推行高效课堂模式。

(九)一批校长因“改”成名。

9月份,我荣幸地被评为首届“齐鲁名师”,荣获全国教育创新校长。杜郎口中学连续二年被评为教育系统全国优秀集体,学校徐利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徐翔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河北围场天卉中学胡志民校长获得“全国百名优秀校长”的称号, 宁达中学张项理获得全国十佳校长、全国教育创新校长,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姜风平副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小学校长”。

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校长李志信、河南郑州第102中学校长崔振喜在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分别被选为常务理事。

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总校长也被授予“全国教育科研杰出管理者”荣誉称号,其主持的《“翔宇模式”公办名校转制研究》课题荣获了“全国教育管理科研成果优秀奖”,宝应中学则被授予了“全国教育管理科研成果优秀奖”。

河南商丘回民二中吕玉强校长当选“商丘名校长”。

一大批优秀教师也脱颖而出,荣膺全国奖项。兖州一中李平老师、昌乐二中徐振升老师获评“全国百名优秀班主任”,竹山中学的胡雯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佳初中班主任”,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王予老师、河北清河五中梁增春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初中班主任”。

一批校长受邀“游走”各地讲学,如杜金山、赵丰平、张项理、胡志民、徐翔、卢志文、李镇西等,均成为全国课改名家。一年来,共同体专家足迹遍布全国30个省市,累积讲座600余场,共同体校长集体引发“高效课堂”旋风,杜郎口模式已成为课改的“主流”。

(十)区域课改推进经验初步形成。

2009年9月,我们与广东东莞市黄江镇教委合作,整体推行、全面实施区域课改,成效卓著,效果斐然,同时,共同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区域课改推进经验。日前,共同体计划再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合作。

 

二、第二届中国名校共同体的十大设想

下一步,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成员校“冒尖”,成为真正的“名校”。

第二届中国名校共同体的首要工作是继续促进共同体成员校高效课堂的开展和高效课堂模式的生成、巩固。

由于共同体各校加入时间的先后不同,对课改的认识程度不同,推进手段不同,因此课堂所呈现出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如何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今后,我们将研究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对某些特殊学校实施特殊帮扶,引导成员校之间加强交流、互动。

同时,第二届中国名校共同体将从“高效课堂文化建设”上,帮助和辅导会员校,如何创造和构建教室文化、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极力促进各成员校尽快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课改名校。

(二)尽快出台高效课堂“行业标准”。

在第一届中国名校共同体的努力工作下,各成员校在打造高效课堂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堂成绩显著,课堂模式打造渐趋成型。

但如何更有效地推广高效课堂的先进成果,实现共同体更大的课改责任,我们将组织各成员校,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课改,研究出台“行业标准”。

(三)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

2010年,我们将全力推进与国内著名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聘请一批确实有课改建树的学者担任研究员,并尽力把会员校发展成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基地和师范学生的实习基地。

(四)实现资源整合,继续助推名校长的成长。

中国名校共同体拥有巨大的有效资源,除《中国教师报》外,我们还计划加深与中国教育学会和专业委员会的合作,尝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与各专业教育媒体合作,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全力助推学校、校长、教师们的成长,做好名师、名校长、名校三篇文章。

(五)策划出版“名校长与教学模式”丛书。

“名师与名课”同步出版,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实践与理念”的“附体”,把高效课堂牢牢锲入当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中。

(六)继续完善课堂环节和技术操作的研究和培训。

重点研究“导学案”(预习提纲、课堂指南),落实高效课堂所倡导的“超市”和“狂欢”,围绕“自主”和“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出系列化高效课堂培训课程,将高效课堂培训做精做细。计划中已经有高效课堂下的班主任专题培训、学科主任专题培训、年级主任专题培训、教研室主任专题培训、业务校长专题培训等。同时,高效课堂三环节、四步培训模式等也将进一步优化、做精。

(七)探索“小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成立“个人俱乐部”。

高效课堂注重课改的“田野研究”,要求教师能够发现问题,学会揪住问题“捻针尖”,“入木三分找差距、精益求精谋发展”,因此,来自课堂的小课题研究就显得相当富有意义,这样的研究散发着泥土味道,鲜活而又生动,我们建议每位教师要敢于承担一个课题,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引导到问题研究中来。同时,对于那些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老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建议学校要敢于成立教师个人俱乐部,并努力促成教师个人俱乐部和学生社团的“联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社团发展的“源头”问题。

(八)开发班本、组本、个人课程。

课堂改革必然要走入课程改革上来。课程的改革一直是个难题,难就难在入口和如何实施上,作为课堂的载体,我们建议要继续发扬共同体课改的精神,百折不挠,敢于创新,继续引领中国教育的变革。班本课程怎样搞?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思路,希望大家去尝试,如先从班名开始,比如鲁迅班,那这个班的班本研究就是研究鲁迅,而组本呢,则按照鲁迅作品不同的体裁进行研究,个人则研究鲁迅具体的作品。

(九)继续办好全国高效课堂课堂大赛和市场培训。

在2009年开展成员校内部最佳课堂评选活动的基础上,2010年,我们要面向全国举办全国高效课堂大赛。并把课堂素材开发成产品,借此推出一大批高效课堂“自己的名师”。

下一步,我们要着重研究发挥几大基地的培训功能,并计划要在北京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面向全国推广我们的高效课堂。

(十)继续做好杂志、网站、学习交流材料等的编辑。

作为中国名校共同体自己的媒体,2009年《解读高效课堂》视频杂志和原创高效课堂网站在宣传共同体、宣传成员校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以资料汇编形式印制的高效课堂学习资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成员校、宣传共同体、宣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杂志和网站的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网站,做好视频杂志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也希望各成员校多提意见、建议。

 

同志们,朋友们,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激情澎湃,展望新一届的工作,我们信心满怀,中国名校共同体已经引爆了全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把我们这份光辉的事业推向更高的高度。

谢谢大家。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竹山中学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