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中学青年教师发展班学员读书汇报:
教师,人民的脊梁
——读《先生》有感
陈昌鸿
初拿起这本书,迎面嗅到一阵古朴的味道,在网文泛滥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读到一本纸质书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本身我自己是喜读书的,恰巧自己又爱摆弄琢磨诗歌散文,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读书的机会。
我是在归家途中翻阅的,按捺住满心的迫切,沐浴着秋日的阳光,细细品读。这本书着重讲近代老一辈教育家文学家的人生历程,从而串联出整幅近现代教育发展史,这其中的心酸和艰辛令我震惊许久。不由得感叹到教育的不易,先生的不易。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的年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政府更迭和枪林弹雨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但是,有民族就有教育,有教育必定会涌现出一批星光璀璨的带头人,乱世出英雄,而那时候的先生恰好扮演着民族精神的主心骨。他们也许都是书生,但他们心心念念的却是祖国,乃至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兴衰,先生虽弱,其身刚强,撑起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本书让蔡元培、胡适、陈寅恪等教育大家跃然纸上,静静地向我诉说着近代教育发展的血泪史。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蔡元培先生,他是近代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校长,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是他,让当时腐败成风的北大焕然一新;是他,聚集了北大历史上最盛大空前的教师团;是他,开创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核心思想;也是他,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对国家乃至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
维新变法时期的北大处于一种堕落而喧哗的状态,学生招的都是京官,没有人在校园里谈论知识,也没有人为了真理去研究学问,北大一度成为了官僚养成所。
蔡元培先生力排众议,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信念北上赴任,北大真的是风雪中迎来文学泰斗,明星刺破晦雾。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北大后来也是因为他的点拨发生根本改变。蔡元培先生上任后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大到学科分类,小到礼仪旧俗,都展现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为了引进真正有学问的老师,他不顾身份地位,也不顾年龄立场,只要你有学问,他就会躬身谦虚请你过来讲学。先是新文化运动带头人陈独秀,再到后来青年学者梁漱溟,都一一被邀请来北大讲学,当时的北大真正做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到最后来,北大拥有革新思想的新派教师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等,各领域著名专家有辜鸿铭、熊十力、沈尹默等,知名学者有李四光、丁燮林等。可以说这些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文学家,科学家随随便便去哪个学府都是座上宾,当时的北大将他们都囊括而入,名师荟萃,人才济济!读到此时,我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这哪是大学?明明是教育天团!正是这支年轻富有活力的年轻教师队伍,将陈腐的北大学风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的学术氛围。
当时的北大可以听到不同老师的观点论点,蔡元培也希望学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有的老师政治对立,但是没关系,他们在研究学问。蒋梦麟后面评价: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近代璀璨的教育史,让我不由得想起现在的教育,现在的大学,以及现在的教师。许多学生在大学真的是不学无术,精神世界极度匮乏,游戏成风。当初抱着满腔热血,砥砺着报效祖国,报答父母的信念来到大学,四年后灰溜溜地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实属心酸!现在的大学里,谈论知识的人寥寥可数,这就是如今大学的现状!教育的现状!
大学里的学习,现在除了专业学习,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难道教育在一步步地后退吗?难道蔡元培先生开创的新北大就是我国教育的顶峰了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也是大学的过来人,现在更是加入了先生这一行业。我在想:既然投身于教育,走向了三尺讲台,就必须对我的学生投入感情。他们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每天渴求着知识。也许他们会走错方向,也许他们会顽劣不堪。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我的学生,帮他整理坏掉的枝桠。
同时我们也要自省,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与传承我们的文化?是文化过时了吗?不是,是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将优秀的文化崇高的美德传承下去,我们有何脸面自称为教师呢?
泱泱大国,教育事业是重中之重,蔡元培引领的旧北大可以说是大学教育发展最为辉煌瞩目的一个时期,我们现在难道就攀越不了这座高山吗?
陈昌鸿
10月8日
未名湖畔夜色静谧而美好
皎洁的明月越过山川
飘向星的身旁
灌木中也没有虫鸟鸣叫
月光洒向大地是那么的温婉
让秋意也没有那么的料峭
蔡元培先生的雕像注视着这湖水
像一名斗士戍守着边疆
满眼都是当年所付出的心血
知识与悖论交织出动人的乐章
即使时光如流水般逝去
即使时代像车轮般更迭
新青年如浪潮般自由思想
也在莘莘学子的心中熠熠生辉
陈昌鸿
《怀念蔡元培》
《先生》读后感
张童
何为先生?“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先生又不单单指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指那些德才兼备、以身为范、立德树人的大师。
“先生”虽只是一个称呼,但其所体现的精神高度是我们如今所难以企及的。
民国是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百年以前,即使战火纷飞,大师们仍以一己之力,于国殇中奔走呼号,引导中国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而如今,虽国富民强,却仍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如书中所言,“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疲力。”所以,我们已难以寻觅如民国时期般的大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只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1932年12月3日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留下的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最能提现其办学理念的一句话。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办学理念,才成就了今天的高等学府,不能不说,这些理念也使今时的我们深受启迪。
1943年5月24日,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被评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成为当时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东方人。晏阳初的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也许,对于他来说,教育事业是一种犹如信仰一般的存在,正是这种信仰,使他改变了世界上上亿贫苦民众的命运。
也许,我们今日所缺的,便是民国时期的先生之风。缺少蔡元培先生那种立志将一所在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的决心,缺少胡适先生那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与方法,缺少张伯苓先生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和信心。
面对今日在教育上的种种弊端,或许我们可以向先人寻求解决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又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求来,或许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倾注无尽心血。但无论如何,若每一个人都能如蔡元培先生般“不论结果,只求尽心”,全心投入教育事业,至少我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教育做出哪怕一丁点儿贡献。
黄炎培曾说:“我们信仰一个学校的表示,是要看我们肯把自己的弟子送进去。”同样地,家长肯把学生送到我们的手上,也是对我们学校信仰的表示,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负责。
如今的我们,虽与先生所处的时代相距遥远,但仍得益于先生的文化传承。
读《先生》一书,除了有感于他们的伟大贡献之外,更多的,是被先生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执着所打动。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处世立身之道,今日读来,仍使人得到精神的滋养。
“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读《先生》有感
张曼云
我们常用“薪火相传”来比喻文明的传承,用“先生”表示对老师的称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生》中的10为先生,更是先生中的先生,典范中的典范。
“先生”先于我们出生,先于我们了解世界和生活,先于我们懂得文明传承的意义,于是他们选择了那个教授知识和传递正能量的职业,开始将他们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我们。因此,先生是一个称谓,也是一种修为,他们的背影,是我们民族的正面。
《先生》中的10位先生,皆为民国时期的先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生们以救亡图存、传播自由民主为己任,创办学校、传承传统、引入西学,为中国学术的繁荣提供了动力。至今“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遗憾依然在中国发生,反思过去分析现在以更好地面对将来,才是我们从《先生》中所得到的启示与教诲。
我们经常从自己得到的教育去启发别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反哺;我们也会从自己对于教育的需求去要求教师去实施他们的教育,这是一种基于本身对于教育的思考。《先生》中的每一位先生,都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施他们的教育理念,一生中矢志不渝地为国家、民族的教育殚精竭虑,例如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成为了自由学术的中心,马相伯的复旦、张伯苓的南开、竺可桢的浙大都因为先生的力量而得到学术的飞跃,陈寅恪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例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都给予了这个国家思想与知识的力量。
掩卷沉思,处在如今这样一个平静的水面下却隐隐有暗流涌动的时代,作为“先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又要如何行为呢?
先生中,有乱世烽烟里的力挽狂澜者,也有和平岁月里的细水长流者,从个人感官上的亲切程度上来说,我内心最为赞许敬仰陶行知先生,他在南京留下了很多值得后人追忆的痕迹,曾在我的母校任教,而我小学懵懂时最敬仰的一位毕业于陶行知先生一手创办的晓庄学院的语文老师,也曾经和幼小的我们分享过陶先生的事迹,如今读了《先生》,更为系统详细地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伟业,不由得更加心向往之。
在我看来,陶先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是一个距离孩子——学生,尤其是我如今身在初中,教的都是十来岁出头的初中生,的确是一群孩子——最近的人,他亲近农村的孩子,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孩子,平凡无奇的孩子,走进孩子群里,带领他们和最质朴也最真实的生活相接触,比起曲高和寡的学者,他更像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辈亲人,使人感到亲切,使人感到温暖。
这也是我希望成为的样子。
所以,在我眼中,“先生”高大又矮小,伟大也平凡,如果可以,我愿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我理想的地方走去。
读《先生》有感
王梦琦
捧一杯热奶茶,寻一个最舒适的位置,整个下午,周边便只剩下淡淡的墨香和浓浓的情怀。《先生》着实是一份看似乏味却又散发迷人香味的作品。
书中十位先生,是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是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这些先生,像一面镜子,以当年的教育腰板,折射出我们的跛足,同时也时刻给我们以启迪与警醒。
读完整本书再联想封面及题语,不禁感慨:为提升教育中民族和民本意识而牺牲的谭嗣同先生,在“大同”社会首次提出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康有为先生,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存的王国维先生,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多元化教育的“南开先生”张伯苓,致力于推进乡村教育的晏阳初先生,一手创办至今仍闻名江苏的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的陶行知先生等,每位先生的一生都可以用几个响当当的名词来标志,这无不在警示我们教师应该通过经验的累积孕育出自己对于教学的独有理念或是说信仰,在坚守心中底线的同时为之不断的付诸行动加以落实。诸如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从教学开始的第一天就不断约束、形成、建立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与风格。
下面仅谈一谈让我一个教学新手能够略微领悟和感慨的几位巨人先生的长篇伟业中的零星。
蔡元培在接手20世纪20年代的“乌烟瘴气”的北大时,认为把一个学校办好首要的就是广招一批有真才实学而又热心教育的教师,从而引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这种思想至今沿用在各所学校,这也警醒我要始终保持对教学的高度激情与热爱,在每一节课堂上都可以以自我饱满的情感去感染、吸引学生真正的走进课堂学到知识。新教师的一个优点则是对学生以及教学充满了憧憬、期待与激情。
在进行学科教学层面,我读到蔡元培先生的五育思想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实利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实际发挥作用的人才。这点思想深刻的给我一个教学新手以指导,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应试的技巧,同时也要渗透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人文价值观等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化学,是一门从化学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化学的学科。在课堂设计与作业的布置中应有意识的增加化学实用性的内容,真切的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并从生活的现象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在是教学授受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互相信任的朋友关系,只有信任才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困惑,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学生也都会认真而无怨言的完成,学生甚至会向我们私底下提出一些关于学科教学的好的方法或者对于特定学生的特定管理方法,真正的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这一启迪思想的来源正是蔡元培先生在辞去北大校长期间得以应正的。曾为北大教授的顾孟余先生曾回忆道:蔡元培先生长北大数十年,以政治环境关系,在校时少,而离校之时多。离校之时,校务不但不陷停顿,且能依计划以进行者,非师生绝对信赖校长,此制度不易推行也。
封面的十位对教育发展颇有推进作用的先生们都有共同的习惯爱好,随时用笔记录下生活、教育工作或是人生境遇中的点点滴滴,一方面自我反省与思考,另一方面也供后人学习参考。其中最让我感触的是竺可桢先生,先生坚持每天写日记。从1913年夏进哈佛大学一直记到1974年2月6日,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天。保存至今的日记时间跨度有38年。他的思想在日记中流露得少了,更多的是事务性的记录。这也给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新教师应该要学会并坚持自省,定期的记录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反思,不断的根据学生的真实现状以及自我的专业素养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
另一位让我感受颇深的先生是马相伯先生,先生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30年献给了受出生氛围文化影响的宗教;中间30年致力于洋务运动的政治纷争,在这30年里备受猜疑与否认,可以说受尽屈辱与思想的折磨。但是人到中年的这种坎坷境遇并没有打压倒这位思想巨人先生。在人生的后40年他重新起航,一心扑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上同时也不忘继续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马相伯先生的真实事例给我们很多启发,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遇到很多教学上的难题、坎坷或者是挫败都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垂头丧气,失去教学的激情,而应该越挫越勇,不断的充实自身的专业素养,总结出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现实原因,坚守总有一天会有丰收甚至是“桃李天下”的成功信念。
言传身教亦是新教师树立自身独特教学风格,建立在学生中权威的重要原则。张伯苓先生生平有一件小事,他在担任南开学校的校长时,好一口吕宋烟,有一天一富家学生质问道“您不叫我抽烟,您干嘛还抽烟呢?”至此之后,张伯苓先生再也没有抽过一口烟,同时也要求该富家学生戒烟。只一瞬间张先生的高大身影就屹然纸上了,读到此我也感受颇深,以后定要在学生面前言行一致,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那么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但其精神还仍然并且一定会永久流传,以时刻启迪并警示当代的我们,言行当以“先生”自我自我约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