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

竹山中学青年教师发展班学员读书汇报2

发表日期:2018/10/30 18:32:43 阅读数:2090

竹山中学青年教师发展班学员读书汇报2:

先生有感

刘丹

展开《先生》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便是磊落之气。手指划过目录中诸多姓名: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马相伯、梅贻琦……这些专业学习时历史老师挂在口边的人物,终于在我的指尖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翻读时便仿佛那个时代的坐标与此时重叠了一般。领略民国时期的大师风采,许多赞美之词都在唇齿之间呼之欲出。然而,仍旧无语。这些民国先生的风度可以观瞻,而韵致却被断了层。至少在此时此刻,人们尚未想起将它重拾以供传承。

民国时代的学者,在战火之流离、文化之碰撞、生死之须臾中,以其高度的使命感,接过了维新的火种。代表革新前奏曲的新文化运动,以及继起的代表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的五四运动,其帷幕皆是由这些学者揭开。当民族危难之际,是知识分子以如利箭之思想,以如椽之笔,向旧有的陈腐观念与黑暗政治击起鼙鼓。他们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蔡元培先生不追求功名利禄,远离波谲云诡的政坛,一心挖掘学者,抛去政见、学术观点方面的差异,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不仅是北大的拯救者、学生思想的启蒙者,更是国家未来的引导者。胡适先生用他乐观幽默的处事风格,坦然面对对他的诘责与诋毁,充分展现了他“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身处旧世而不旧,在封建腐朽的清政府统治时期,能坚守“人生而平等”的信念,传承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男尊女卑”的束缚,虽未“将中国叫醒”,却赢得了师者的尊严。南开校长张伯苓先生,一生不为功名利禄所扰,矢志为教育献身。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也曾因过于“诚恳”而被“新中国抛弃”,但这种精神在历经那场文化洗劫之后,才会让人更加明白其可贵。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毕其一生心血只完成了一件事情:保住清华大学。这一件事足以改变中国教育的发展,为国家保住了一批人才,更保住了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百年生命中,十之七八投入在乡村中,没有对农村封建陋俗的鄙视,没有对农民文盲的反感,而是将自己化作农民的一份子,去了解他们,从而更好的教育他们。理解是教育的基础,他不仅传授知识,还给人以尊重,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摆脱贫穷,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晓庄学校创办者陶行知先生,捧着他对教育、对学生的赤诚之心,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更拓展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全文览罢,只觉一股雄气由心底而生。知识分子的尊严、对学术自由的追求、对学生负责的心态,于这一个个人物故事中喷涌而出。这些故事可能在当时看起来平常得很,现在却足另人惊心动魄。之所以惊心动魄,不仅仅来自于那个年代中的人对于学术的痴诚,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与国家的忧戚、对自我的负责。还来自于,在这个年代,他们曾具有的优良品德、伟大操守,已然成为传奇轶事。它们不再真切的出现在当代人身上,让人在读的同时一面赞叹一面唏嘘不已。那个时间上并不遥远,而思想上却隔着沟壑的年代,是否能够重来。韩愈所作《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沾一点知识之外,师者能否重拾传道、授业、解惑的旗帜,引领学子趋向积极的心态与高尚的道德。不带着功利色彩,只是本着经世济民、成就自我的理想,能否重新于人们心底蔓延。

但愿这本书,这些先生的风骨能向世人心中投一颗石子,但愿石子所范涟漪越来越大,但愿中国学者开始真正着力于治学、教育,但愿学校能有民主自由之气氛、因材施教,但愿人人都能持守道德,但愿没有绿领巾、虐童……

读《先生》有感

王涵

“先生”一词,不单单只是来自西方的“Mr.”,在中国自古称年长而有知识的人为先生。读完《先生》这本书,对于“先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都是先生。

书中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十位先生,民国是个动荡短暂的时期,但却涌现了很多大家,也有很多教育界的大“先生”。所谓的“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说的就是如此吧。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先生们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当时的黑暗,也照亮了中国教育前进的方向,同时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先生》中的每一位先生,都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施他们的教育理念,一生中矢志不渝地为国家、民族的教育殚精竭虑。

许多先生之前已经有所了解,自小知道蔡元培,长大才知梅贻琦。只因历史课本中并无梅贻琦其人,也许就因为他在1949去了台湾。没有蔡元培就没有今日之北大,没有梅贻琦就没有今日之清华。

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平素的和蔼和“我从众”和关键时期的“果断”形成鲜明的对比。沉默寡言却时时警醒,对于民主的执着追求,对于恪守学术的底线等等,都深具大家风范。作为一名校长,他“一、无党派色彩。二、学识渊博。三、人格高尚。四、确能发展清华。五、声望素著”。从先生的经历,我要学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为人风格寡言温和,处理大事时果断,不能退却,畏缩,要有勇气,坚忍前进。

梅先生只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先生,他又体现了千千万万的先生。那时的先生们学贯中西,更想为国所用,更愿意为国家担当。生于乱世,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却不求苟全性命,一心以弱身扶持中国教育。那时的先生们不仅有知识,也有性格,不仅在三尺讲台上,更是在社会舞台上发光发热。

正如编者所说: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终不及 ‘先生’二字来的亲切且大气,可以附身可以仰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先生,遥远而亲近,他们既是普通人,却又在硝烟与流离中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星星之火。不可否认,我们仍然对那个年代中国学术界的脊梁们怀有深深的敬意。那么,这样的敬意来源于何处?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再难出一位“先生”?是真的如大众所认为的学术界的真才实学者今不及昔,或者当年先生辈出,本就是大势使然?我想,若将当年的学术高度与现在相比,自然是现今的学术水平更进一步,然而,先生们的成就并不局限于学术,而是真真正正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留下了中国学术的魂魄。

他们是像我这样普通教师的一面镜子,向着他们的方向努力前进,盼能做到万分之一,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心怀国家,不忘这份社会责任感。

合上装帧复古的《先生》,恍惚间看到先生们的背影渐渐远去,只留下一卷隽永,耐人寻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读后感

赵旭阳

有幸参与到竹山中学青年教师发展班之中,并且收到《先生》一书。在十·一假期期间,我翻开这本介绍我国近、现代富有影响力教育家的著作时,深深敬佩起这些为我国的文化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先生们。正是因为有他们开明的思想,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尚保有进步的种子。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人类发展的每时每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先生们,正是掌舵者,领航人!

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陶行知先生了,也许跟陶先生与南京的不解之缘有关,陶行知先生担任过南京六中校长,后来我的母校三中与六中合并,三中的校训便继承了陶行知先生“实”的主张。我认为,“实”是对他“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一个概括。

陶行知先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能够提出这样的教育理论可不谓先进与开明,而时至今日,“实”的教育主张更需要我们教师实践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做“实”教育,不仅仅是把课上上好,作业改改好,考试考考好,更重要的是借助我们的经验让学生去适应我们的生活与万物,去融入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去做一个懂的为人处世的好少年。在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秉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去寻求个人的成长,去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在《道德与法治》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做人。这句话深刻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实”教育的主张。我想,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会始终秉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做生活化的教育,做实践性的教育,做有实际效果的教育,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先生》这本书当中介绍的伟人,但是我们要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对得起每一位学生、家长以及我们自己。

不负师心,无问西东

                    ——《先生》读后感

于婷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感念先生风度,温文尔雅,思想长存。一卷《先生》,令人感概颇丰。

“先生”二字,异于“老师”的平淡、“教授”的刻板、“导师”的功利,如此称谓,道尽该有的师生礼义及精神传承。此书虽只是概述各位先生的生平事迹,却足以感受到先生之义不仅仅是学问的优秀,更多的是品格、作风。这正代表着当时中国之精神。在那个战火纷飞、艰难困苦的年代,却能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实可谓民国教育之奇迹。

纵观全书,十位大家各有着熠熠闪光的思想主张,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胡适“无容忍,不自由”,马相伯“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张伯苓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梅贻琦“寡言而真诚”,竺可桢“不问政治,科学救国”,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陶行知“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无疑,先生的开拓进取、勤于深思,承载了那个时期中国的希望。

诚如书中所言,“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当一个民族的灵魂由这些先生树立的时候,即使历经沧桑波澜,仍旧会有传承者前赴后继,守护民族的自尊、自强与自省。他们心系教育、心系国土的使命感,以及对于自我的严苛、对于学问的严谨,都令后生心有敬畏、以此自勉。

高晓松有言,名校是镇国重器。书中的每一位先生在如今看来出自名校,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不胜枚举。大学二字,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话来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所谓大师,并不只是负责在你的考卷上打个分数,而是“传道,授业,解惑”。唯有如此,学生才有从懵懂少年修炼为读书人的趋势,由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着读着,本觉得他们遥远、高高在上,但细细品味,却又有着普通人身上的坚定执着、平易近人,令人回味无穷、收益颇丰。正可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诚然,大家有着大家的风范,但教育万万不可单靠大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大家之外,我们更应看到平凡教书匠的默默付出。反观现如今教育教学,难免出现违背初心之举,卷携着时代的速成、浮躁之风,学问似乎难觅踪迹。

教师岗位非一日可成,更需得到岁月的积累、经验的扩展,充实自身,完备学科教学素养,努力做一个有学问的老师。教书是一方面,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育人技巧方面需多加修炼,如此方可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就语文教学而言,研学文本,探究课堂模式,完善教学设计,谦逊严谨地看待每一份教育教学任务,自是脚踏实地、不负初心。而教育更在育人,以自身为表率,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习惯、品质等人格要素逐步养成,并对此进行规范教育。教师在过程中始终是学生的标杆,当成为示范,此中的久远影响自不必多言。传道、授业,是高尚无量之事。以师自居,必持师心相待,不求风骨傲然,但求问心无愧。

不由地回忆起北大教授陈平原《西南联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演讲一文,提及当时以西南联大为首的民国教育之担当,“联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联大有精神:政治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联大人贫困,可人不猥琐,甚至可以说器宇轩昂,他们的自信、刚毅与聪慧,全都写在脸上。”

这正如《无问西东》的呈现,这部影片关于西南联大有着详细的刻画,当时师者、学者均坦坦荡荡,无愧己心,于世俗风波外沉心治学,在战乱时代开辟出学问的“桃花源”。如今,令我记忆犹新的更是那一幅幅教学课堂的画面。在漏水的教室冒雨教学麦克斯韦电磁方程,顶着日军的轰炸教授着黑格尔与恐龙……说来似乎是天方夜谭,却在历史上实实在在有迹可循。所谓“传承”,所谓“真实”,所谓“自由”,所谓“不断传承所谓的真实的自由”,即我们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如主旨所言,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言至于此,先生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局限在学历,更在于他们没有纸上谈兵,对真实现状揣度思考,真正地付诸实践,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中国,从教学理论走向生活实际,继而发光发热,在历史长河得以传承。身处战乱之际,在自身及国家的生存希望尚且茫茫未知时,仍坚持教学与求知,并保持着一流的教育质量,彰显出民族乃至人性最光辉的地方。有民族风骨,更有国家力量。

学养志趣,风度风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正常而自由的教育”,不过是“用花的念想培土”。先生当如是。言传身教,心怀家国天下。正是这种贫穷磨不去的意志、灾难带不走的理想,让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怀念那时的先生风骨,以及在炮火之下的朗朗书声。

师者之风,先生之骨,肃然起敬,当久传之,远承之。身前三尺讲台,身后一片学海。举头掉落粉灰,低头不失尊严。心怀感动,备受鼓舞,不负师心,无问西东。耄耋之年,被称一声“先生”,此生足矣。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竹山中学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