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彩齐荟萃,我辈一心只向学
——潘森云名师工作室参加“钱梦龙课堂教学艺术研修班”活动纪实
2018年11月29日,江宁区潘森云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乘车前往江苏常熟,参加了为期三天的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2018年会暨钱梦龙课堂教学艺术研修班”活动。
本次活动是由中国语文报刊课堂教学分会主办、常熟理工人文学院承办的一场规模盛大的高端论坛。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近800人,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出席了会议,此外出席的还有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华东师大附属杭州学校校长马骉先生、“正道语文”的首倡者李华平教授、“青春语文”首倡者王君老师以及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等多位大咖专家。
会议伊始,由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优良主持了此次会议,中国语文报刊学会会长王晨致了简短的开幕词,之后由三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
首先,是马骉校长作题为《钱梦龙先生“三主”语文教学思想当下价值新思考》的报告。他从“三主”思想产生的背景开始谈起,阐述了它的主要内涵和思想意义,又从新课改的角度对“三主”思想进行了重新思考,并提出“真正符合人性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的理念,呼唤要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接着,是语文名师肖培东老师作了题为《踏踏实实教语文》的报告。报告从钱梦龙先生的课堂“三问“开始,””由“意图”“语言”“学生”这三个关键词串起,肖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以及在教学一线的所见所感发表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他说:“心中有语文,眼中有学生,才能把课堂教得深刻。
最后,由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先生作了《语文教育历史坐标中的“南钱北魏”》的报告。整个报告呈现了钱梦龙和魏书生两位教育大家的在语文界的重要贡献和影响,思路清晰,角度独特,观点新颖,让在场的听众受益颇多。
接下来主要由三位语文名师给我们呈现了三堂精彩的语文课。
南京市语文教研员袁源老师执教的是《奶奶和1973年的诺贝尔奖》,这是针对七年级统编教材《动物笑谈》一文所作的课外篇目拓展阅读。袁老师的课注重以生为主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先基于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接着在自读文本的过程中自行解决一部分问题。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勾连课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奶奶离诺贝尔奖如此近”“为什么奶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两个问题,最后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谁更“幸福”,让学生从思维训练走向价值观的引领。整堂课以学生为主,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由思维到价值,浑然天成却润物无声。
第二节课是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副校长罗灿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罗老师从“这”字切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最后在“沈从文究竟在呼唤什么”中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的灵魂深处,触摸民族文化的精髓。整堂课注重语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节课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的教研员张爱萍老师执教的九年级现代诗《萧红墓旁口占》,整堂课从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将学生的思想一步步向前推进。课堂上,张老师精心引领,让学生在朗读、比较和品味中领会诗歌的魅力。
课堂展示结束,由马骉先生、肖培东老师和李华平教授进行评课。三位专家肯定了三位名师的课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骉老师指出要根据文本的意图将语文教学引向文本深处,肖培东老师提倡要用多种方式作为文本的切入口;而李华平老师则认为要根据“诗家语”的特点进行现代诗歌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针对评课环节作了总结,并提出了三个颇有深意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教“课”还是教“人”,引导与会者思考教学是要关注课堂的合理性还是关注其完整性?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是教“文”还是教“言”?文本细读与文本碎读之间的“度”如何把握?
会议最后,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针对以上活动作了简短而重要的发言,他认为教师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比任何理念思想都重要,真正生动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而不是老师预设的。他还认为成功的语文课,一是“实”,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二是“活”,要让课堂灵动,引给学生思考的兴趣。
会后,工作室全体老师与多位专家和名师进行合影。
此次常熟之行带给工作室成员的触动颇大,每个参会的老师都开始重新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定位自己的语文课堂,重新净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本次会议我们不仅目睹了名师们精彩的课堂风采,也领略了他们身上所传递出来的语文精神,我们坚信:在潘森云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每一位成员必将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练就课堂教学艺术,并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工作风貌及丰厚的底蕴去发展学生、成长自己、成功学校!
南京参会团队和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大家钱梦龙先生合影
工作室部分成员与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合影
工作室部分成员与全国“青春语文”首创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合影
工作室成员与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合影
工作室部分成员与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