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论证明思路 专家引领促发展
——竹山中学开展市级规划课题开题论证活动
草长莺飞三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2019年3月8日上午,在这个美好的春日里,竹山中学举行南京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研讨活动。这天,适逢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也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可谓一次美好的遇见,传统与现代,美美与共。
此次开题论证的课题是我校市级“十三五”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初中生前置性学习效能的行动研究”,南京市教科所左坤所长、李亚平老师,江宁区教科室汪圣龙主任、周华东老师,作为特邀专家莅临指导。课题主持人我校鲍家银校长、黄秀旺副校长,教科室孔祥胜主任及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首先由黄秀旺副校长代表课题组做了开题报告,黄校从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等角度,对本课题做了详细阐述,让与会专家深入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原因和目的。同时黄校也提出了几点困惑:1、互联网+技术接入前置性学习的途径;2、如何实现学习的交互性?3、如何选择适合的内容?这也是课题在前期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遇到了问题。
随后,市区教科研专家对本课题研究做了针对性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左所指出课题研究研本着四个原则“可理解、可操作、可评价、可推广”,课题名称的解读要指向明确,研究的内容要适切,实施的途径要多元,评价的策略要有发展性。课题组目前要做的首先是将研究内容细化,紧扣关键概念“前置性学习”和“互联网+”,聚焦效率。区教科室汪主任在发言时,充分肯定了我校教科研的工作,他认为课题是教科研的重要抓手,以科研促教师、学校发展。他对课题的选择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前置性学习”和“互联网+”紧扣了时代的脉搏,以研究学生的学为中心,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李亚平、周华东两位老师则分别从课题的价值意义和课题表述的规范性做了指导。周老师表示本课题的研究其实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充分体现,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了课堂结构,打通了课堂学习和课前自主学习的间隔,实现了深度学习。李亚平老师建议我们在课题核心概念的表述上要准确,要比对,课题研究对象要明确,设置具体可行的路径。
最后鲍家银校长做了总结发言,鲍校首先对市区专家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他还说:课题研究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本课题就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方面,是对我校适性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互联网+背景下前置性学习的研究不是简单的将学习行为迁延,而是力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减负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高效。同时鲍校也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既然是搞课题,就要做真研究,做实实在在的研究。
此次课题顺利开题,标志着课题研究正式启动,课题组将继续实实在在做真科研,推进课改,落实课题研究的阶段性任务,利用教育科研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