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

【今日推荐】“新课堂与新高考(一)——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

发表日期:2013/6/13 11:43:30 阅读数:2467
 新课堂与新高考(一)——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
2013-06-09 作者:刘凤军 李 平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次数 52

  高中在课改,高考也在改革。新高考的命题重点,要求课堂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只有课堂学习满足高考的需求,学生才能应对高考的挑战。本期聚焦“新课堂与新高考”话题——从高考命题看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化,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早已成为各学科命题的共识。

  从能力出发,应对高考转型

  □ 刘凤军

  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因此,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成为当下课改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化,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早已成为各学科命题的共识。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放手,把机会还给学生,给他们创造提高能力的环境。新课改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高效课堂上的展示、点评、质疑、对抗就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让每一个学生不断开发思维,让每一个学生不断展现才能,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不懈努力,打造出一个有思想、会表达、能创新、有品位的人,这就是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课改过程中,各种课堂形式和流程问题,还属于“形”的层面,只有将关注点上升到课堂本质,才属于“神”的层面。课堂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远者,是新课改的要求,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民族、世界的需要;近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学生应对高考必备素质的需要,更是教育人的责任和担当。

  课堂是课改的重要阵地。建设高效课堂需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需要教育者对教育有独特的理解,还需要从管理、文化、课程等方面全方位建设。

  关于课堂的核心价值,我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把学习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激励者,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可以巩固“旧知”、应对“新知”、挑战“未知”,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巨大智慧和无穷能量。

  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流程自动化。实现课堂流程自动化,不是要求教师完全从课堂上隐身,把一切都不加区分地交给孩子。而是要求教师不能过分干预学生,要让学生的学习进入一种自然、自动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时间利用率。

  最大化地利用学习工具。学习要有工具,有了工具学起来才会更有效果,像思维导图、知识树、图表记忆法等都是学习的重要工具。当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工具时,课堂就会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智慧的生成是课堂的最大目标。学习离不开训练,但题海战术般的训练绝对不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不能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能力。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知识变成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容量。教师应该精选训练题目,深入挖掘题目的功能和内涵,通过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在做题中有事半功倍的感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是题海战术,却有比题海战术更大的价值。

  注重对学科思想、方法、规律、技巧的归纳、总结和应用。学习不是为了完成多少具体的题目,而是为了掌握学科思想,把握学科的本质,归类解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灵活运用。

  因材施教,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会有所不同。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设置不同的题目,使训练效果最大化。

  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渡,是向第三代课改跃进的必然途径。唯有深思熟虑、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才能打造出更好的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像泥土一样朴实、像山花一样怒放、像春苗一样成长、像太阳一样耀眼!让每一个教师,不再做春蚕,却仍然彰显人生的价值,不再做蜡烛,却仍然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教师与学生体验共同成长的幸福,打造激情四射、个性张扬、脚踏实地的学习气氛,这是高效课堂的追求,更是所有教育者的追求。

  为了回归教育本真,我们必须课改。即使为了应对中考、高考,也需要课改。因为课改之后的学生,优势必然更加明显。

  超越高考更能赢得高考    

□ 李 平

  经常遇到这样的教师,谈起课改,头头是道,但让他付诸行动,却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为何许多教师言之凿凿却行动甚微?原因很多,但对课改缺乏判断,对新课堂一知半解,对高考理解僵化、缺乏研究,是导致所谓“高考不变,课堂不须变”的“不变派”和“课堂变了,考试输了”的“担忧派”的主要原因。

  其实,超越高考的新课堂,更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势,轻松战胜那些靠“苦学、苦教、苦管、苦育”的“四苦”精神苦苦支撑,把“时间+汗水”作为应试法宝的“好”教师、“好”学生们。而且,从新课堂走进大学的学生,其发展优势更远非那些在高考中已耗尽心血的“苦”孩子们所能比拟的。

  说高考不变的人,只是看到了高考“纸、笔”考试形式的不变,认为这种考试方式更方便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高考内容过于偏重知识,高考形式对选拔人才的限制,这些危害早就被认识,因此,高考变革,从未停止。

  高考出题已基本上完成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题目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更注重对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高考内容,正逐渐走向生活,走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走向生活,意味着高考对教育和学习的“根”性关注,从过去的知识“后”学习,变成现在的生活“后”学习。“问题性”考题大量出现,将学生的学习从“啃”书本引向了“啃”生活,更关注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学习能力,而非靠死记硬背,咀嚼别人的生活“剩饭”获取知识。“啃”生活的教育,才能接上地气,形成真正的生活能力。

  走向生命体验,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对生命的关注,意味着我们的学习从对外在世界的关注,走向了对生命内在成长过程的关注,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完善,保证了学习从外到内获取知识,从内到外形成智慧过程的完整性。

  此外,高考形式的变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自主招生等招生形式也会越来越被重视。

  “时间+汗水”所形成的单调能力,只能应付“原始”高考,面对新高考,它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新课堂站在教育的高度俯视高考,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应对高考。这是一种超越了高考的教育,反而能在高考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新课堂以人本、生本、学本为其追求根本,由此设计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由此产生的教育效果,是应试课堂无论如何也难以企及的。

  新课堂的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把课堂的人性和知识性融汇一体,狂欢的生命不仅发展了人,更给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幸福的内在动力(外力总是痛苦的)。学生基于生命内在动力的推动,在知识超市中自由获取,他所形成的各种学习能力,也是在应试课堂中无论如何也难以获得的。

  新课堂的学习内容是基于生活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环境是人性的、生态的。新课堂提倡学习内容的问题化。问题化与问答化、习题化有根本区别,前者指向生活,指向探究与体验的过程,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后者是在别人的大脑里学习,试图用“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二者对成长、发展的价值差距,一目了然。

  总之,为了回归教育本真,我们必须课改。即使为了应对中考、高考,也需要课改。因为课改之后的学生,优势必然更加明显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竹山中学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