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

教师研修之感言

发表日期:2011/5/1 16:47:14 阅读数:2559

教师研修之感言

 

本次南京竹山之行,让我受益匪浅,整个研修过程中没有华而不实的讲座和报告,全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式培训,让教师当起了学生,我也体验了一把学生角色,让我真正感受到小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会到如何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这次研修,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走课改之路的决心,并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苏州市工业园区第六中学  周育敏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说是轰炸式的,还真有点消化不良的感觉。小组建设体验课让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放下拘谨,放下羞涩,积极参与,为小组而战。让我真正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有了成功的小组建设,才可能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小组建设时的积极高调,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小组的凝聚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乐于参与,主动表现。

——苏州市工业园区第六中学   

 

一周时间似乎过于短暂,我的心中却已满满实实,脑内碰撞着各种思想。学习就是好,它把我们从狭小的井底带入了广阔的天地,让我们呼吸到课改的新鲜空气,让我们在不同环境、不同理念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碰撞。

通过学习,我有几点体会:首先,要实现适性课堂,必须有力组建学习小组;其次,要实现适性课堂,必须有学生课前的充分预习;第三,要实现适性课堂,必须有科学严谨的导学案作为抓手。一句话,要实现“适性”课堂,德育是基础,预习是前提,学案是关键,点评很重要。

——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胡玲红

 

这次培训印象最深的要属小组建设的体验式学习。

第一次的体验式学习内容为组建小组,我们由刚开始的拘谨、放不开,到最后的积极参与、力争为小组争分的局面,充分体验了自身作为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我也了解了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地位。

第二次的体验式学习则更像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一次实战演习,通过体验,我对一直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惑,也找到了相应的答案。这两次的体验式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践操作层面上的示范,让我们接下来的实际操作成为可能。

回到学校后,我也要把这种好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争取让自己和学生在教改中成长起来。

——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鲍娟娟

 

这次培训的确是“与众不同”,不同于往日的听报告、听讲座,而是体验式的角色置换,身体力行,让我们亲身体验当学生的感觉,自己探索出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拓展训练,让我深刻理解到沟通与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也让我知道,有时候,我们所表达的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并且一言堂的课堂让我感觉与学生亲身体验确实有误差。而我自己也实际操作了一节“适性”课堂的实践课,收获颇大。

首先,“适性”课堂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课堂上学生不时的有对抗质疑和即时生成,教师只有备课充分,对文本有深刻的内涵解读,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其次,对导学案的设置要求也很高,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蓝本,是路线图和导航仪,如果学生预习不充分,课堂上就谈不上精彩的展示,所以,导学案要为学生的学而服务。“适性”课堂就要用好“导学案”、“小组合作的建设与评价”、“课堂教师的驾驭能力”三个抓手。

——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这次的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整个过程是紧张激励、和谐一致,而又不断展现个性的。从组员的15分钟了解,到组名、组徽、组训、组歌、班规的确定过程,由各抒己见到统一思想的过程,从集体组织展示形式到展示自我、展示小组的整个过程,我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同伴的优秀,感受到了自我自信的增强,感受到了小组的凝聚力,感受到了因自我表达和聆听他人带来的满足感……这是我的人生中从没有的,经历整个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过程后,你就发现了自己想要的难道不也是学生所渴望的吗?当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该是多么幸福啊!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左爱娟

 

一周的培训,充实而有效,累则累矣,收获颇丰,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竹山中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学生在预习、讨论、展示、评价等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以及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山的老师是辛苦的,是朴实的,也是幸福的!竹山的老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舞台交给了学生,更把发展的空间让给了学生!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服务,在自我教育的同时,获得了自我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自信,脸上洋溢出的笑容,在让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在收获着丰硕的成果。

我相信,我们文昌人,也将和竹山中学一样,也将和竹山中学的教师一样,奋斗着,前进着,快乐着!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朴实、厚重,是我对体验式小组建设的培训感想,从组名、组徽、组训、组歌的设计到集体阐述其文化内涵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我充分体验到团队的凝聚力离不开文化价值的核心引领地位,一个小组只有拥有了朴实而不矫作、厚重而不张显的文化积淀,才能将所有组员牢牢地簇拥在一起,才能为了某个目标而集体奋斗。

和谐、高效,是我对竹山中学课堂的感受。竹山中学的课堂变教为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正因如此,竹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这样和谐,课堂才会这样高效。

我相信,只要我们秉着朴实、执着的教育信念做一个课改的领跑者,我们教师的职业生涯就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培训开展的第一天,就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简而精的开班仪式后,是我们体验小组建设。小组建设的过程本身是高效而精彩的,高效在于很短的时间内,五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组名、组训、组微、组歌制定出来,并且以各不相同的形式,但却同样精彩的表现展示出来,同时也完成了小组长的选举。

在小组建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两点:

一是体验式学习的快乐,那是一种参与的幸福感,合作出成绩的快乐感。我们“致远组”的所有成员目标一致,信心满满。我本是不善言辞、不爱表现的人,在任何场合都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包括在家里。但今天,我和所有其他小组成员一样,充满斗志,为小组荣誉而战,唯恐落后,唯恐没有机会为小组争得分数。这种改变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有这种合作争光的氛围。

第二点,其实和第一点一脉相承。我们在学生中运用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那么我今天的感受即是学生的感受。我们老师组成的小组有这样高的积极性,学生是不是也可以,也应该有?设身处地地想,当然有!那么关键是什么呢?就是共同的目标及合作的氛围,而这亮点主要是靠老师的引导,讲学稿的制作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这次的培训一定可以助我们在课改的道路上登的更高,在教育的道路上看得更远。

——浙江省安吉市昆铜中学  傅玉兰

 

这次小组建设的体验式培训,让我重回课堂,做了一回学生,感受了学生的心理,有了些体会:

首先,在小组建设中,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参与的快乐、展示的快乐,虽然几个小时的学习一直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但我并没有感觉到疲劳,反而一直都比较兴奋,所以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也都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体验成功,那么“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将不再是梦想。

其次,在小组体验式培训中,我感觉到教师设置的评价机制很重要,正因为有了它,课堂才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了。我本是一个比较内敛保守的人,但在这样的竞争激励机制下,竟也愿意去抢一个发言的机会,这种改变实在出乎我的意料。随着展示的深入,大家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我们都被“激活”了。反思我们的课堂,也许正因为评价体系不完善,所以学生的热情不够高涨,学生的参与不够广泛,学生的展示不够精彩。

拓展培训中,看似幼稚的游戏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原来单方面的输入与双方相互交流导致的结果竟如此的不同,传统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式课堂,学生最后的获得截然相反,看来,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突破的难关。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游戏,让人回味,让人沉思。

——浙江省安吉市昆铜中学  李晓红

 

在这次“适性”课堂体验式培训中,本人有幸作为培训师,担任苏州园区六中周育敏、姜建芬的指导老师。在与两位老师的直接接触、交流、研讨,他们提出了很多疑惑和问题,这些疑惑和问题都是我以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过的,有些已经得到了解决,有的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在解答的过程中也逼迫我自己去思考,无形中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根据培训计划,由学员代表周育敏老师在我班上展示课。课前,我们一起备课,研究导学案。课后又进行了深层次的研讨。我们着重探讨了怎样将各小组的展示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怎样更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等话题,同时也交流了各自学校在教学改革道路上好的做法、先进的理念。大家一致表示这样的培训形式和研讨实在、收获多,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南京市竹山中学培训师   高运乾

 

来自省内外数十名课改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了体验式研训。研训伊始,参加研训的同志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同志经过充分讨论确立了各组的组名、组训和组歌。研训内容丰富多彩,有小组建设、拓展训练、自由听课、写观课感、观摩示范课、走进班级感受班级文化、班集体建设讲座、班集体建设与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适性课堂”下的教师备课、走进年级部观摩参加竹山中学老师的集体备课、观摩班会课、编制导学案、上实践课、指导教师点评、互动交流、听专家讲座等。

22日上午,我走进研训班会场,观摩了研训学员的互动交流。学员们争先恐后站起来谈自己的学习、观摩体会,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培训收获颇多,感受到竹山中学浓浓的高效课堂文化,感受到竹山中学师生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感受到竹山中学高效课堂的魅力,感受到竹山中学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舞台交给了学生,更把发展的空间让给了学生。通过课改,竹山中学老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主任   李红星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竹山中学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