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天高云淡,金秋风景如画,10月25日,我们在潘校长的带领下,一行六人来到杜郎口中学进行为期三天的观摩学习。从茌平县前往杜郎口中学的路上,沿途毫无生气近乎萧条的乡村给这儿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走进杜郎口中学。
走进杜郎口,我们迫不及待的走进教室,眼前的课堂模式让我深深震撼:三面黑板、六个小组、课堂“散乱”,学生们或站、或坐、或倚,教师几乎没有讲解,学生们却欢呼雀跃、争问抢答、生龙活虎……课堂上真的无懈可击,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学生展示,让学生真正主宰课堂。我们震撼之余久久回味,静心盘点今天的收获。
重自主学习,深挖学生的潜能。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分为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课,老师和学生一起明确预习目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探究题目,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老师偶尔给予学生一些指导。我有幸走进九(3)班亲身感受了他们一堂阅读课《范进中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行字“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文章层次结构,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这种沉潜的阅读预习,觉得非常高效,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再创造,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过多阅读干预,让学生安静地沉入文本,进行真实的原生态的阅读。有几个学生在阅读中发出了笑声,可能是因为文中“范进疯了”的场面而发笑,抑或是文本带给了学生心灵上的快乐外射的自然流露。我想这种回归本真的原汁原味的阅读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能真正进入阅读的境界,寻求新的创生和发展。这一节课,教室静悄悄的,有的只有翻书声、书写声。这种预习方式是我向往的但从不敢奢望的,这不正是“自主学习”么?黑板上的题目不就是我们的导学案上“自主学习”么?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主的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学生展示,彰显以人为本。今天更宁愿说是“看课”而不是“听课”,每个教室都感觉很乱,教室内,走廊里,有络绎不绝观摩参观的老师,展示的时候学生大批的从座位上离开,或者拿着教鞭到三面黑板前展示、讲解,这似乎和我们平日下课的场景没有区别,但每个教室里的每节课,只要你驻足聆听,都能深切感受到,灵动、活跃的的氛围里,有井然有序的教学活动,有学生自信的展示,有教师适时点拨,教室里演绎着教学相长的神奇,可师生品味着共同成长的幸福。如《济南冬天》一课,学生自己主持并分成小组展示自己找出的优美语句,其后进行个性创造“我心中的济南冬天”,学生们有根据《春天里》改变歌词,有对联的创作、有节奏鲜明的诗歌……他们争先恐后的参与,毫不胆怯,自信,每个学生在黑板展示的时候,落落大方,拿着教鞭,俨然是一个自信的小老师,声音洪亮,口齿清晰。真是让人震撼,这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会怎能不高效!
重知识梳理,开发的群体智慧。我观摩学习中,我们被一个个细节深深感动,学生在掌握了重点、难点,分析错误案例,疑难解惑后,每个学生都要对知识做好梳理并做双色笔记。在展示中成绩好的学生一定要帮扶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整理笔记中,成绩好的学生一定要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整理归纳,让他们体验合作的成功喜悦,感受彼此的智慧和思想相碰撞。
傍晚,我们走出杜郎口中学,思绪万千,一行的同事们交流着今天的心得,感叹声、争辩声此起彼伏。一抹夕阳一如春日里的阳光,细细洒向大地,温暖而美好,想起冰心说所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诚然,新课改任重而道远,但杜郎口散发的迷人芳香,一定会在中国课改的大地上延伸
孙振坤
201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