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教师应如何转变角色来适应课改的要求,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还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更快更好地提高育人的质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问题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国历代教育家也曾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审视传统的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只重视教师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不敢问、不会问、没的问。不会问,问题意识淡薄,提问能力较低,严重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满足自已问,学生答,比这更重要的事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聪明才智,敢于提出问题的气魄和胆略,这是一切人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教师的正确性和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心灵受到压制,不能迸发出思维火花,更遏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
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问题意识”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对于课堂上总爱提问的学生,老师应时刻把鼓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如“你问得真好!”;“你的问题真有意思!”;“你真爱动脑筋!”,这些温暖的话语送给学生定会使他们心花怒放,无令而往。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都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例如:八年级(6)班的王少昆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学习成绩一般,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上课一提问他就支支唔唔,心慌意乱或者用手不停地玩弄衣角,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半点的责怪和批评,每次我总是用鼓励的眼光多给他信心,尽管他说错了,没关系,还表扬他“有勇气、有进步,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行的……”。后来,我才知道我这几句很普通的话,一直在激励着他,让他增加了许多自信,不仅在历史课堂上,而且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总之,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个性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空间,鼓励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敢想敢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我们常说“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等,均表明具体的情境对人的认知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美国的国旗》和《自由女神像》两幅图片,然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并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自主学习。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美国独立战争》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图片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美国的国旗上有13道条纹、50颗星?女神手中捧的是何文献?女神像上镌刻的“1776.7.4”这是一个什么重要的日子,它和美国的成立有什么关系?这部文献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当今美国在国际上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违背这一思想?等等。这时学生就会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教会学生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重要的是要“学问”。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1)从历史插图中得到信息
历史反映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学生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概念,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历史形象的表征与其它有关知识的联系,来揭示历史形象内在的历史真实。
例如讲“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插图时,学生可以将它严整宏伟的阵容这一形象表征,与学过的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内容联系起来,读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的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真实;也可以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宏大规模及人力物力的耗费巨繁,与秦朝的苛政、暴政联系起来,从而读出秦朝速亡的历史真实;还可以从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等等。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已蕴含其中。
(2)从历史材料中得到信息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运用教材提供的史料,让学生来还原历史真实。例如教学七年级“《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教师提供史料:“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里,发现有:磨制石器;成堆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一罐粟粒;幼小的猪骨;房子遗址;五十多万件陶器和陶片;一口井。”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考古学家,你能从上面的遗物推断出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吗?”第二步,对教师提供的史料,学生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运用史料来说明某些观点或作出评价。
(3)从比较中得到信息
可通过相似点或不同点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进行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什么前者成功,而后者失败呢?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在二战中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战后两国的经济都迅速地崛起,其相同的原因有哪些?……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便不知不觉地在课前预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大胆
四、鼓励学生探究问题——“提问”能力的升华
一直以来,提问好象是教师的专利。但如果
兴趣的形成只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开始,要想将之转化为学生自身能力还需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如在学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时,学生知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虽然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结果不仅没有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学完上述史实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就会生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两国的改革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问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看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和自我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用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爱上“提问”
笔者根据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的现状,力主以“发展性评价”作为手段。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如在课堂上运用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书面语言、默语、体态语言)通过即时性评价激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作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评价,这是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兴趣的有效手段。其次,为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还通过阶段性评价活动激趣,例如开展“谁是智慧小博士”的竞赛活动,设计“智慧星”记录本,哪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好,哪位学生会解决问题,甚至有独特见解,就会把些记在这本子上,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将分值定为1、2、3分。一个月统计一次,分高者被评为“智慧小星星”,连续两次被评为“智慧小星星”的则被评为“智慧小博士”,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前、课后都要注意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定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只要我们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能力,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路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