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秋之韵”,让思维力生长看得见
——潘森云名师工作室举办主题教研活动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品读苏轼词,感受语文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深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理解,准确把握课程育人导向,探索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创新,研究初小语文学习的衔接路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学生思维力的生长,2022年10月27日下午,在美丽的江宁区秣陵镇杏花村生态园,由江宁区潘森云名师工作室、区教学研究室主办,南京新书院悠谷学校承办的“聚焦项目化,生长思维力——新课标视域下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专题研讨活动顺利开展。江宁区潘森云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江宁区部分学校语文教师及南京新书院悠谷学校语文组老师参加活动。
教研活动在两节作文教学公开课中拉开序幕:悠谷学校张思琪老师、南京市竹山中学蒋希妍老师,分别在生态园的果园与菜地,开设了以“秋之韵”为主题的写作课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由室外搬到了室外,对接到了“空山新雨后”的纯粹的大自然,真是别开生面,师生眼睛亮闪闪、个个头脑灵光光,欢声笑语不断,悠谷生态园一时成了欢乐谷、兴奋谷、思维能力巨增谷。
柿子林果园里,张思琪老师首先开设了第一节“秋之韵”主题写作课。张老师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带领学生观察柿子,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的大自然,留心气候时序的变迁,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继续学写观察日记,并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兴奋地观察,不断记下所得,课堂上时刻传来孩子们活泼的笑声和老师们的掌声,整节课新颖独特、生动有趣。
接着,蒋希妍老师开设了第二节“秋之韵”主题写作课。蒋老师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视野出发开展教学,借助学生对菜地中萝卜田的观察,深入启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利用具体事物抒发情感。本节课的任务型写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精细观察。课堂设置的“制作网红菜地名片”、“撰写网红菜地解说词”两大主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视野下课堂教学情境化、任务化的特点,符合新课标语文课堂的理念。整节课,学生们观察着、讨论着、记录着,不时传来欢呼和惊喜的声音,学生们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兴趣盎然的课堂,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和听课老师,学生在多感官打开中观察,在联想想象中描述,在质疑比较中辨别,思维力在整节课的每个环节中都有提升,得到增长。
课后,专家、老师们前往悠谷学校报告厅,进行微讲座与课程点评活动。
江宁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潘森云老师首先进行了题为《再谈——让思维力生长看得见》的讲座。潘老师从思维力的构建出发,以“在课标里看得见”“在课程里看得见”“在课堂上看得见”为纲,从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谈起,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思维力培育应有方向,应有课程框架,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思维力增长的变化。潘老师说,语文学习特别要强调思考和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也就是要进行真正的课堂上的有效思维训练;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的能力都和思维密切相关,我们要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潘老师的讲座用大量翔实生动的教学实例作支撑,详细讲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力增长的举措和方法、路径,将新课标里的理论与现实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精彩生动有趣的讲座,让在场的老师们收获满满。
接下来,悠谷学校张猛校长以“与儿童一起对话未来”为主题,向与会的专家老师们介绍了创办“面向未来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张校长从悠谷学校的办学理念出发,从悠谷学校的教学方式、设备资源和课程设置谈起,回顾了中芬教育论坛的几次举办过程,总结了悠谷学校的创校历史,把自己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浓缩在此次讲座中,令在座老师受益匪浅。
最后,潘森云名师工作室两位特聘顾问——江苏省正高级教师孙和平老师和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正高级教师薛城老师分别对两节“秋之韵”主题创作课进行了精湛独到的点评。孙老师从“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究竟该如何进行教学”这一话题入手,着重对新课标理念下语文学科的任务群教学进行了详细解读。孙老师认为,开展任务群教学在设置具体任务时,应该注重学习任务的成果性,并倡导写作课应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薛城老师的点评从写作课堂上的真实性谈起。薛老师旁征博引,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用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语文写作必须要真实。薛城老师还提出要努力促进语文学科和各类学科的融通,从而实现真正跨学科式的“大语文学习”。
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聚焦情境化学习,促进学生能力增长和素养提高,在“秋韵”之美中,抒写真挚情感,表达与交流,助力思维力生长。探索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江宁区初中语文潘森云名师工作室一直在路上。相信一路汗水、一路辛劳、一路芬芳。
撰稿人:蒋希妍
编辑人:成雪屏
审核人:孙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