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及获奖感言

发表日期:2009/12/26 9:50:12 阅读数:2516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及获奖感言

 

200910231026,在区教育局潘章华副局长、区教研室李军副主任、区电教中心张忠主任和教研室陈冬教研员的带领下,我赴浙江省温州市参加了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组织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并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成绩。下面,把这次参赛的经历和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时间紧、任务重。

1018,接到区教研员陈冬老师的电话——准备参加23日的全国优质课大赛,放下电话,当时就有点懵,还有5天,来得及吗?赶紧准备。20日,课件的初稿完成,给陈指导过目,选择的课题与比赛宗旨不符,枪毙。21日,课件第二稿完成,再次送给陈指导审阅,课题通过但内容需要全部重新安排。22日早,课件第三稿完成,内容基本通过但版面设计等等还有太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修改,而此时我们已经在前往温州的汽车上。晚上进了宾馆加上23日一整天,除了吃饭没有出房间门一步,在电教中心邵老师的技术支持下,把课件不断地修改完善。24日,比赛开始。从接到通知到比赛完毕整个过程只花了6天,而据我在参赛期间与其他选手了解,他们至少准备了1个月以上,所以真的可以说这几天是在和时间赛跑,并且我们跑赢了。

二、模式新、经验少

    本次大赛的宗旨是探讨现代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有效整合,在此次必比赛之前我从未参加过类似比赛,开始时毫无头绪,无从下手,但在陈冬教研员的指导下,我逐渐理解了此次比赛的内涵,那就是怎样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比赛结果证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

三、高手多、竞争激烈

    本次比赛的选手是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的一线优秀教师,报名时有1500多人,复赛后能到温州正式比赛的只有300多名,可以说,能到温州比赛的教师全都是各省选拔出来最优秀的教师,所以比赛前我的压力非常大,但在教育局和教研室领导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顶住了压力,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比赛结束后再回顾整个过程,感受颇多:

首先,这次比赛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课件的设计、修改到顺利完成比赛、取得好成绩,与我们学校一直坚持走课改之路,坚持锻炼新教师,提供给教师大量机会的办学思路是分不开的。自竹山中学实行“271”高效课堂改革以来,我从中受益良多。我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这段时间以来,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教学技能更熟练、创新的想法也更多,所以这次我个人的好成绩实际上就是竹山中学课堂改革的好成绩。

其次,这次获奖与学校的支持与领导的关心是分不开的。从接到比赛通知到出发前往温州,学校在各方面一路绿灯,我没有遇到一丝一毫的阻力,这使得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比赛。到温州后,潘局长和李主任问寒问暖,在饮食和住宿上提供了最好的保障,关键的是他们言语上的鼓励和关心最大程度的消除了我的紧张感。教研室陈冬老师全程参与了我的课件的设计、指导,不断提出宝贵的意见,为了我这节课废寝忘食。所以学校的支持和这么多领导老师的关心是我这次获奖的必要条件之一。

最后,本次比赛我之所以获得一等奖,是胜在对课程的理解深度和对课程整体的把握,很多教师的演示的课件都制作得很漂亮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如专题网站、网络平台等,这是我今后继续学习的方向。

 

【附】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节选)

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下面我从教材与目标、学情、学法与教法、教学程序与评价、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第一部分:教材与目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的第一节课,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同时图形的旋转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它不仅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性质

2)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过程,掌握作图技能,能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和掌握旋转的性质,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旋转性质的探索与形成过程,旋转图形的画法

2)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第二部分:学情、学法与教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他们能由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已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2.学法指导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

3.教法分析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观察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媒体环境:多媒体教室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1.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分为六步,分别是:

A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B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C 实践操作,再探新知 

D 运用性质,掌握作图      E 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F 反思交流,归纳小结

2.教学过程分析

在第一个环节中,用动画显示现实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提出问题:这些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对旋转了解的不够清楚,如果只靠教师口述,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画图片,使学生清楚的感受到旋转的本质是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两点。

在师生互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中,阐述了旋转的概念后,利用2个小练习,及时巩固新知,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旋转过程,把学生易错的旋转角是什么轻松解决。

实践操作,再探新知这个环节,用两个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利用度量等方法发现规律。教师提供给学生动态的旋转图形,进行指导并参与讨论交流,而后归纳出旋转的特征。常规教学归纳性质时,往往空洞乏味,学生一头雾水,而利用多媒体演示两个旋转过程,再经过学生的度量、交流,轻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个作图练习,第一个练习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图方法和步骤,后两个练习由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具体体会旋转的性质在作图中的应用,作完后教师展示规范作图方法。[设计意图]:教师在传统课堂中在黑板上展示三个作图需要占用大量时间,而利用多媒体演示,短时间内即可让学生清楚规范的作图方法步骤,进而归纳出多边形旋转的作法.

在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这个环节中,用一个练习3个小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逐步形成技能。

最后,小结要注重知识和方法两方面,学生可能只注重于知识小结而忽略了方法的总结,在方法小结时,需要教师的合作帮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

作业则体现了分层的要求,巩固与发展兼顾,一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第四部分:整合点的诊断

1.媒体导课,激发兴趣

本节课的情境导入如果采用常规教学方式,往往空洞乏味,学生难以理解,而用多媒体将几幅动画图片展示,学生较容易理解到旋转的本质。

2.媒体展示,加深理解

在揭示旋转的性质时,用动画展示两个旋转过程,再通过学生观察、测量、交流,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针对练习,节省时间

在几个练习中,运用动画的直接演示,节省了大量的教师板书、作图时间,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并且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技能。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竹山中学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