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实现“文本”与“体验”
有效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潘森云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借助文本摄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文本、学生、教师、作者的多元对话过程。有专家甚至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导读的过程。阅读教学,一定要导好文本学习。怎样导好文本?前提条件是要正确解读文本,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拿到文本,不是把自己当作“教者”,绞尽脑汁翻来覆去地想“怎样教”,更不能依赖教学参考书让自己受制于别人的框框套套,最好的做法是把自己当“读者”反复研读文本:既以成人的眼光来深刻解读文本,更要用学生的视角来感知、理解、感悟文本,甚至对文本能做到尊重中的超越与创新。
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一个语文教师有自主实施课程的权利,但究竟应该把握怎样的一个度?怎样实现真正的文本、学生、教师、作者的多元对话?由中国教师报首席记者
当然这样的文本要求是针对所有学科而言的,如果单就语文学科来说,要想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不至于总在“浅水湾”打转转,而能常到“深水区”去遨游尽兴遇“蛟龙”,教师作为教练的本领就要大的很、强的多。首先要敢于下深海、历惊奇、尝新鲜、通四方,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自如的课堂技巧,想出更好更多的办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文本。在坚持“信奉而不惟是,遵循而有所立”的原则之下,带领学生“爬高山涉大海”“涉深水观蛟龙”。长此坚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能力就会一天天增强,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就会一天天高起来,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也一定能达到。
我们知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将文本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语言表达的技巧通过各种训练方式加以展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如能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形体、情绪、知识上都能全部参与,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掌握、运用将更加牢靠和自如。
但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感悟等的过程都是较为静态和隐性的。受升学率和教学进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更多的依赖于教师。学生在进行“接受式学习”,教师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了追求比别人高的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分数,会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考试化、试题化、练习化,这样做法的结果是学生暂时看来是得到了一定的分数,但时间久了会削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课本身应具备的人文性、工具性不能得到和谐有效的统一。记忆型的、机械型的学习方式充斥整个课堂的最终结果,将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素养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将难以实现。让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引领下全身动起来,五官用起来、精神聚起来,让“文本”与“体验”有效结合将是高效课堂之所以能够高效,学生乐学、善学之命脉和捷径。那么具体可怎样结合、有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呢?
一、小组竞读,品味文本语言之妙。
众所周知:文本的核心是语言,在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抓住重要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研读、品味,才能达到《新课标》“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目标。
高效课堂是以小组合作性学习为基本单位,课堂的学习任务的分派和评价都是以小组为考核整体进行的,那在品味文本语言之妙时,教师完全可以采取小组竞读的方式来让课堂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如上《《落难的王子》一文时,当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采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时,所有的组都拿出了最佳的方案想要在这个环节上赢取高分。如:有的组是个人单独朗读,有的组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有的组是集体上阵,有的组采用的是
以“演”代读。 特别是以演代读吸引着所有的学生,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着叙述者、“我”和王子三个不同角色。
当读到王子的“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时,表演的同学用彩纸做出了王冠,扮成了王子的模样,朗读时真的如文本所描写的声泪俱下,边说边用袖子拭泪,且满面愁容。当王子经历了国破家亡成为奴隶,双腿残疾的人生苦难后,我再次遇见他,我见到他在行乞时的可怜模样(表演的学生真的用上了粉笔盒当讨饭碗、班上的两根大木棒当上了拐杖),我也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叹息“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时, 一句“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的正色劝慰和严肃,已完全褪去了先前的懦弱,此时,通过声音传递出的和表情动作呈现出的是一位坚强的形象。毋庸置疑,这组同学获得的分数最高,掌声最热烈。因为他们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这种解读,带给同学们的感受也是最深的,效果也最好。看来“读”要与带有丰富的肢体动作的表演相结合,才能更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朗读,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场景的需要,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进入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把文章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角色表演,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把自己投入到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对话语气也随内容和意境表现得真实、贴切,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拓宽文本内容之实
文本的内容应该说是教师课堂上教学的依据和抓手,对待文本的态度首先要做到以本为本,但如果仅仅以本为本、就本将本,可能不太利于培养学会的能力和素养。高明的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将文本的内容深入挖掘后进行拓宽,使学生整堂课都兴味盎然,乐而忘返。
语文课堂如能创设情境、注重调动学生口耳鼻眼等多种感官来感受文本带给的异样感受,学生必能创造出课堂上一个个精彩。如上台湾著名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第一次怎样令人回味、感觉奇妙后,教师事先了解到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可能没有尝过没熟的柿子和不加糖的百合汤及苦丁茶到底是怎样的味道。小组同学奋勇争先,纷纷到老师跟前来品尝他们的第一次,然后教师让代表小组上台的学生分别描述刚才的品尝是怎样的感觉,比比哪组同学的描述最生动、具体、形象。这种情境的创设既是文本第五小节“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做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中省略号的补白,同时又通过情境的创设丰富拓展了文本内容,其实又是将文本的内容更加生活化、生动化、活动化、实践化的体现。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如何将此落实于课堂,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我们要能够以文本为载体,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利用文本中可利用的信息,解放学生的身体和头脑,让学生在听说评议辩中与文本、教师、作者等实行平等对话,真正让自己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引向生活,感受文本情感之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生对文本学习,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学生自己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学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必能大大激发学生对智力活动的兴趣。能入教材的应该都算是经典、名篇,但不管教材、文本本身有多么强的影响力和经久的文字魅力、闪耀着多么灿烂的思想光辉,毕竟好些文本内容距离我们现在的学生内容久远,学生难以进入作者的文字领域、情感世界,更难以在他们的心中对经典留下终身不灭的印象。如果能将文本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学生会越来越珍惜对文本的学习、珍视与每一篇文章相碰面、接触、深交的机会,将文本中的精髓化作滋养自身的养分,成为一个思想纯净、心灵丰富的人。
如上杨绛的《老王》一文后,学生已能从文本中读出到小人物老王的辛苦与艰难,对老王的遭际也抱以了深深的同情,也能从文字中感受到老王的善良和作者一家人的善良。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在文本学习之外得到延续,教师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花上三元五元钱,专门去坐坐踩三轮的和拉黄包车人的车。同时事先准备好几个问题与车夫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处境及其背后的故事,试着用心倾听他们的诉说,感受现实中这样的小人物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难与顽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过这样的活动后,回到班级结合所说课文《老王》立即开展组内交流和大组展示,从学生展示时响亮的声音、同情的眼神和低诉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文本中作者的善良本性已在学生身上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平时对普通人人有过歧视、不够尊重的少数学生此时思想上得到了教化、洁净,并表示今后一定多关注他们的命运,多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要以他们为素材,写出令人感动的练笔来。一个个善于反省的“我”在语文课堂上涌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对学生的打动有多深,文本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有多大。当然,对学生们的发言教师要能借助自己的语言修养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像蜜,牢牢粘住学生听讲这番话时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激励波动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四、打通读写,撷取文本精华之韵
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文字”, 所以对于写作,很多同仁喜欢另辟蹊径寻找写作的途径,于是市场上充斥的到处是指导学生如何写作的书刊,读写分离的现象尤其严重。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读写往往是“两重皮”、“两口井”,或是“一锅煮”。高效课堂上,借助于导学案,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就是一个非常好读写结合的途径。对教师而言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中读写结合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进行设计,并使阅读、写作既水乳交融又各成独立的体系,互补益彰,相辅相成。文本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在文本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或话题可对课文进行续写,扩写、改写,可对片段进行仿写,或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想象描写等,尽可能多的撷取文本精华,摄取文本神韵,让文本发挥出最大功能。当然这样的训练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评价,组内交流、大组展示,优胜组全班张贴表扬加分等一系列做法,必将大大促进每一位组员竞争向上,为组争光。
再举《老王》一课,除了安排学生上街进行生活体验外,还可借助书上给的一副插图,看哪一组同学能将课文中所学到的词语更多一点的、得体的、灵活的运用到书本画面的描述中,从而表达出老王的艰难中的善良和“我”对他的同情。这个读写结合环节的安排,小组内成员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组内的合力,每一个小组的展示都精彩纷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文本中“攥”、“滞笨”、“伛”、“骷髅”、“翳”、“面如死灰”等一些书本词语和“饱经风霜”、“风烛残年”“弯腰驼背”等一些书本外词语被学生灵活巧妙的组合着,传达出小组内组员的智慧和准确理解课文、同情弱者的思想情感,文本的学习和习作的训练在此相得益彰,各显神韵。
“文本”与“体验”有效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路可以走,以上仅仅是高效课堂实施中的一点探索,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高效课堂中所遇问题时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最佳方法将越来越多,高效课堂高效之路将越走越宽。
(此文获得2009年“中国教师报——第五届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