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结不能成为“课堂小疖”
夏乾冬
“疖”(jiē),《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局)》中解释是皮肤病,由葡萄球菌、链状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炎症。症状是局部出现的充血硬块、化脓、红肿、疼痛。
——题记
最近,笔者把一个学期的听课进行了整理和回顾,发现很多教师在处理情境创设、探索活动等环节都做了认真研究,出现了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断.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有深刻的领会。但是,却有意无意间的忽视了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
虽然课堂小结的好坏和有无对整个课堂不会产生致命的影响,但会给人留下了美中不足的缺憾!这正如人身上的“疖子”一样,虽然不是致命的病症,但是会出现充血、化脓、红肿、甚至疼痛,如果你不去管它,任由其发展,那么最后疼痛无比,甚至会留下永远的疤痕,那岂不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忽视了课堂小结,那么必然会成为整个课堂的“疖子”,即“课堂小疖”。
现摘录几位教师有关“课堂小疖”的病例进行展示:
一、“病例”展示
病例一: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存在为了上公开课或观摩课时才象征性的作课堂小结应付一下的现象。
病例二: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换元法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
病例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生1:学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谈一谈你学会了什么……?
生2:学会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
师:好,同学们,你们还有问题吗?
生(齐答):没有了。
师:下课!
二、“病情”会诊
对于病例1中的有些教师在他们看来,小结可能只是一种“作秀”,平时教学没必要浪费这些时间,还不如多讲几道题呢!或者由于课堂容量太满,时间不够等原因,草草收场。虽然病例2中有小结,但这种小结有效果吗?类似的小结在我们的课堂中还真不少。这种小结比较呆板,正如授课教师在反思中所说“时问比较仓促,结束是蛇尾”。 然而病例3中所做俨然比病例1和病例2要好得多,试图通过学生的自省归纳对知识体系进行一个总结。教师的设想是好的,但它是否真正起到了其预定的效果?这种小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走过场”,只是就事论事,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机械地完成一个“程序”,未能很好地引导生得到认知的提升与思维的升华。同时面对这千篇一律、日复一日的提问,学生已经是面无表情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结果。或许,课堂小结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课堂小结是可有可无的吗?结沦显然是否定的,课堂小结作为教学过程的步骤之一,主要指在课堂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后,教师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并将之升华的一种行为方式。精确、精致、精彩的小结是课堂教学科学性的体现,它不仅能使已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形成的概念在记忆中被巩同下来,而且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更高一级升华。可以说,没有小结的课是一堂不完整的课。
三、对症下“药”
对于上面的病症,我们对症所下的“药”如何去寻找?诚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不断的寻找和收集与这有关的“素材”,然而这些“素材”就是这些处方中的那几味“药材”。
处方一、利用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的提升
案例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九年级上)”小结设计:
(1) 填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直线的名称 |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
公共点的个数 |
相离 |
无 |
|
|
相切 |
|
|
|
相交 |
|
|
|
(2) 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
本例中既有知识总结又有方法总结,知识与方法相辅相成,将概念 、公式、定理以图表的形式概括起来,易于形成知识网络,也便于向学生记忆与应用。本这样的小结无论是从知识点还是从学习方法上看,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本节课有了新的认识,真正实现了认知的提升。
处方二、利用数学的美,实现情感的升华
案例2:八年级(上)“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课堂小结设计:
师(显示动画):这只蝴蝶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给我们送来了一件礼物。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理由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出示一个黑体的“美”字):蝴蝶送给大家的是什么礼物呀?
生:“美”。
师:对!可是蝴蝶为什么要把这件礼物送给大家呢?
生1:因为这个“美”字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师:你说得真好!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2: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好的。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3:蝴蝶是在夸我们刚才创作的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对!轴对称图形看起来很舒服、很匀称。
生4:蝴蝶是在表扬我们的心灵很美。
生5:蝴蝶是想提醒我们要仔细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大家说得多好呀!那我们就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去创造美!
此设计中教师适时设疑“蝴蝶为什么要把一个‘美’字送给大家?” 因为,此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更能促进学生去紧密联系本节课的内容,进而激发主动思考的热情。由“美”字是轴对称图形及时引导学生概括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是知识上的提升;让学生由“美”字联想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和人的心灵美,联想到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主动创造美,这样自然地实现了情感上的升华。
处方三、利用巧妙表述,实现无穷的回味
案例3:某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结束时,在大屏幕上留下三个标点符号“!”“?”“……”,“我感谢同学们,感谢你们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与交流,这是感叹号;这节课上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可让学生提问)?这是问号;在后面的几节课中,我们将继续研究此类问题,这是省略号.”
“课虽止,思未止”,这样的细节,使学生既心潮澎湃,又意味无穷!
当然,有效的课堂小结应该既关注知识技能,又重视情感态度,使知识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案例4:在讲授七年级(上)“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一位老师的小结如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数的好处。最后,老师再送给你们4个字母构成的式子: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老师与大家共勉!
这样的小结既呼应课题,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有指明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学习需不断求索,可谓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我们应当明白,课堂小结可能不会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且用时短暂,但只要我们用心而为之,就能创造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境界来!
处方四、利用编撰故事,实现理性的思考
案例5:七年级(上)“可能还是确定”的小结设计。
师:(故作神秘)同学们,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在与人掷骰子,第一次我便掷出了三个“
生:一百?一千?一万?一百万?……
师:一块!(生哈哈大笑)
师:我感到太少了,便将这枚硬币抛向空中,等落在地上的时候,我想,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后来想想扔了怪可惜的,而且今天我运气挺好,于是,我又添了一块钱,去买了一张体育彩票,结果中了五百万。
生:哇!
师:我飘飘然,不知东南西北了,忽然,我想起了一个老朋友,我非常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可是我忘了他的电话号码,情急之下,我拿起电话机就随意地拨了一个号码,没想到通了,而且电话的那头正是我的朋友。我把这一段奇遇告诉了他,他说:“你在做梦吧?”——这时我醒了,我后悔莫及…梦要是没醒多好啊!
师:在我的梦境中.谁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说明,哪些是可能?哪些是确定?
教师通过述说假想的梦境,既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同时又将所授知识点融人其中,在欢快愉悦的情绪体验中,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归纳小结,可谓巧思妙想、匠心独具。
显然“编造”的痕迹明显,但若能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发学生理性的思考问题,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B A
案例6:笔者在上完“角”(第一课时)(七年级上)后,
小结时留下如下问题:
小明无意中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但标有宝藏的地方
被墨迹污染,具体位置看不清楚了,但小明调查得知宝藏
在A地的北偏东30°,又在B地的南偏东45°的地方.你能
帮他确定宝藏的位置吗?如果能找到,请用点C表示出来.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宝藏!
诚然,学生课后一定会积极参与,其实在这个探究中,学生正真的找到了知识的“宝藏”,
真正实现了课堂的延续!
处方六、利用游戏活动,实现激情的燃烧
案例7:在学完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后,教师安排了一个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台,面向其他学生,教师在该生的后面,在他头的上方展示一个几何体或几何图形,然后选另外一名学生描述这一几何体或几何图形的特征,台上学生根据其描述猜测几何体的名称,猜中者得之;然后轮到描述的学生上台,猜测下一个几何体或几何图形,轮流进行。
在这样的小结中,把原本枯燥的知识赋予了游戏的情境,产生了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会在活动中感觉不到这是一节课的结束!
四、“药”到病除
众所周知,所有的病症都有一定的周期性。要想做到“药”到病除,恐怕还要做到以下方面:
1.按照疗程服“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所以课堂小结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用心设计、循序渐进,这样就犹如“画龙点睛”,才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对于独立的一节课而言,是一个“终点”,但对于数学学习,它可能是另一个“起点”。
2.仿止“药”物过敏
我们知道,同样的“药材”用在不同人身上药效也不尽相同,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过敏现象。正如课堂小结方式,不管哪种形式,都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自身的情况、心理情况和年龄特征来选择和设计。一旦形式确定后还必须考虑如何操作或怎样表达,力求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真正使数学学习由课堂延续到课外。
课堂小结要“结”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课堂里有时出现的问题同样令人深思:当大多数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时候,此时的课堂小结有没有必要?所以切忌死板硬套、形式主义、牵强附会,这样不仅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引来学生的反感!
3.实行定期“复查”
在我们平时的某一节课堂小结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实在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就像“复查”一样,查出问题的究竟。然后与同行讨论,向专家请教,向书本学习,在一些教研活动中去发现,并及时进行记录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在下次再上到这节课时再予以完善。我想信在这不断的复查与修正中必定有所突破!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想必,如果我们能做那“有心”之人!还怕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精彩吗?还怕每节课的课堂小结变成“课堂小疖”吗?
综上所述,课堂小结从时间上来说,虽然不长,三五分钟,但从课堂结构上来说,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从认知规律来看,它是对知识加工、处理、整合的过程,是学生从感知到理性思考的升华,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关注课堂小结,就一定能精心设计出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课堂小结,就一定能还孩子们一个精彩的课堂,就一定不会让“课堂小疖”破坏课堂这块细嫩、光滑的肌肤。
(此文获得2009年“中国教师报——第五届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