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

在“困惑”中思考 在“思考”中潜行

发表日期:2010/5/20 14:52:56 阅读数:2394

         在“困惑”中思考  在“思考”中潜行

----浅谈“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

邰龙梅

问题:高效课堂中的如何处理“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

近年以来,我校通过学习杜郎口模式和 “友善用脑”等方式,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教师取消了教案,取而代之的是 “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本人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最突出的问题是“导学案”与教材联系不紧密,具体表现如下:

1. 看书的过程缺失:学生预习时不看教材,直接在“导学案”上做题。

2. 深度思考的过程缺失:学生为了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从教材中或从参考书中摘抄到“导学案”上。

3. 记笔记的过程缺失:重点、难点在“导学案”上都有了,学生书上干净如新,缺少了相应的圈点、批注。

4. 解读课本的过程缺失:在实际课堂,“导学案”中内容安排紧凑,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处理课本中的内容。

本文我主要从“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入手,着重从“导学案”的编写与教材的关系和“导学案”的使用与教材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见解,希望“导学案”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的功效。
   
 一、对“导学案”的再认识和再理解: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起点,为指导所教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在这个定义的框架下,“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

通过对“导学案”的再认识和再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导学案源于教材、根植于教材。“导学案”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教材内容。

1.“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和教材的关系及其应对策略

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与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导学案”的编写与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整体性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启发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层次性

A.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是指教材)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B.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学情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在自学教材时,会有不同的诉求。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导学案”的使用与教材的关系: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将要所学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

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一带而过,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并形成共识。而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汇总,并及时点拨和补充。最后,师生概括归纳,强化重点和难点。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

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

在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A.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B.发挥学科小组长的作用。做好课前检查、课中督促、课后抽测,在小组内以千分考核的形式加以督促。过程中给与导学案、课本以同样的关注。

对课本的处理以预习为主,在上课检查预习时专门处理,要求学科小组长在检查学生的“导学案”时也要检查学生书本勾划、圈圈点点等批注情况。教师在上课前抽查一两小组或某些“重点人物”的“导学案”,以及教材中的勾划、圈点等批注情况,并及时作出点评。

C、借助课堂反馈,通过加扣分的方法,督促学生在导学案和课本上笔记的完成。具体做法为下课前利用一分钟左右时间,小组循环检查笔记完成情况,完成得很好得小组可在反馈环节加六分,否则每一人扣一分,促使孩子养成好的笔记习惯。
    
以上是本人在实际操作时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最后我想用几句话与各位同仁共勉:尝试需要交流,探索需要总结。交流利于改进,总结才能深入。教改促进成长,挑战机遇同在。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竹山中学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