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

“走”出自信 “走”出特色 “走”向成功

发表日期:2013/10/14 12:10:00 阅读数:2153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校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业水平的前提下,选定初三年级,在行政班级不变的情况下,在2009年,即选择数学、物理两门学科作为试点,通过一年走班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走班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背景

1.什么是“走班教学”?

所谓“走班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去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上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与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走班教学是一种不固定班级的流动性的学习模式,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这样就使传统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使原来固定班级授课制形式下难以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得到改观。走班教学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2.“走班教学”的理论基础。

①孔子“因材施教”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②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要求教师对应各级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③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在教学中,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充分的发展潜能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我校为什么要进行“走班教学”的改革?

作为江宁区公办初中的领头羊,我校近几年的中考成绩非常优秀,为什么我们还要进行走班教学的改革实践呢?

首先,这是当前教改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个性,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随着我校加入了“中国名校共同体”,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走班教学就是我校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朵奇葩。

其次,这是我校的学情所决定的。我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江宁城区,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多,而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也不少。如果让他们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同样的教学内容,无论采取抓两头带中间还是采用抓中间带两头的策略,都只能做到面向一部分学生,只能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下的现象。这种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两门课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走班教学调整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走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1.宣传发动,统一认识,为教改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走班教学不是分快慢班,而是在初三年级行政班级为平行的前提下,不分学科的分层教学,给原来的班级管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首先要使参与走班教学的所有师生在思想上都要达成统一的认识。为此,①学校成立了走班教学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②召开全体教师会和初三年级组会,认识改革的意义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消除了抵触情绪;③召开学生会和家长会,使他们认识到走班不是分快慢班,而是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2.规范操作,注重培训,为教改提供充分的技能保障。

①指导学生选择班级。我们将相邻的两个班级(如1班和2班),分为AB班,A班为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班为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比较欠缺的学生。把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评价,确定学生的层次,在上数学和物理课的时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进入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习。

②班主任和年级组对学生课间换班、座位调整、书柜的使用、教师监督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③为了能使参与走班的老师尽快地适应角色的转变,职能部门专门召开参加教改的教师座谈会和全体教师会,尤其是多次召开数学、物理教研组会,学习“走班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探讨改革的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3.全员参与,精细管理,扎扎实实进行分层教学。

①我校走班分为AB两个层次而不是三个层次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前面说过,我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江宁主城区,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从全局考虑,更适合分为两个层次;其次,有利于维护部分学生的自尊,避免C层次的学生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第三,走班时的流动性相对比较稳定,有利于走班的管理。

②一般说来,A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好,课堂上便于管理;B班的学生相对较难管理。因此,我们在教师分工方面尽量让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强的教师教B班,班主任一般也是教相应的B班。

③走班初期,学生自主而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层次,数学、物理课允许单科走班,比如少数学生可以在A班上数学而在B班上物理。每学期期中、期末再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真正达到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目标。

④学校要求两个层次都应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A班着重“挖深、拓宽、自主、提高”,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选择部分综合性的题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B班讲求“多鼓励、重基础、求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觉完成基础题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要求对B班学生更加重视,对B班的上课要求和做题要求不能降低,要做好B班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更自信。

⑤我校数学、物理走班教学采用分层学案、分层练习、分层考试和分层质量分析,即A班和B班要分开备课,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由中心备课组负责;考试也用不同的试卷并做好质量分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是AB班分开进行的。

 

 

三、“走班教学”取得的成绩

走班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分快慢班,走班的目的也不是想消灭学生之间的差异,它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分层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我校的走班教学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 走班教学使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对学生来说,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选择相应的班级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增强了其自信心和成就感,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快乐。而且,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几次动态调整,B层次的学生越来越少,两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我校2009年中考数学和物理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走班教学增强了教师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积极性。

实施走班教学以后,教师无法在课后集中对学生进行辅导,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在课堂上解决,这就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教改的教师摒弃了传统教法,因材施教,全面推进分层教育,由“知识型”向“研究型”转变,他们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同以前相比,提高是明显的,他们的教学思想和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我校走班教学的改革实践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

区教育局领导和省市区教研员多次来我校调研、考察,对走班教学的改革模式和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区内外麒麟中学、土桥中学、横溪中学等兄弟学校多次来我校观摩学习。同时走班教学也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四、我校在“走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困惑

    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中难免会遇到困惑。我校的走班教学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

1.班级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走班教学的模式下,学生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扩大到两个班级,他们的相互影响虽能增强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B班集中了一些行为习惯需要改进、学习态度需要端正的学生,使得课堂管理难度加大。

2.教学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与走班教学的数学、物理老师大多同时教A班和B班,这样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工作量,有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同时,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走班教学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等。这就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走班教学这样一种教改模式,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学生“走”出了自信。学校在教改实践中得到了发展,“走”出了特色,教师和学生都在改革中走向了成功。但教改之路仍“漫漫而远兮”,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实现学校高位发展、持续发展、特色发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竹山中学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