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中学

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

发表日期:2013/10/14 12:11:56 阅读数:2215

一、问题即课题。

1.课题研究的“问题观”:闻过则喜,学校教职员工,在平时工作中,不回避、不抱怨、不惧怕问题,相反,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问题,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改过迁善,问题是办法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窗口,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存在新的问题,加以研究就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校“问题观”思想,有力地指导了学校各项工作的突破和创新,增加了各项工作的科研含量,创造性地解决了很多问题,形成并巩固了新的办学内涵和特色。

2.课题研究的“五让策略”:让研究成为一种需要,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反思成为一种力量、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

二、     推动策略。

1.宣传发动。教科室解读教改的新概念、新理论,组织学习书籍、文献和他人的经验,编制《教科研之窗》宣传“问题观”方法和策略,统一认识。

2.调查整理。各学科教科员调查本组教师中存在的教改“问题”,汇总到教科室,教科室进行针对性分析、研讨、整理出系列教改课题名称。发现问题,明确课题,知道“为什么研究”,这已经成功了一半。举例说明:

教学困惑

背后的问题

课题

小课题(1+1)

学生讨论效率低下,形式大于内容现象

1.课堂组织

2.学案编制

3.小组建设

4.问题层次化

5.站立交流

6.评价跟进

7.每组的“学科带头人”培育等等

提高学生课堂讨论效率的研究

1.改善座位(或学案、小组、问题)结构提高讨论效率的研究

2.站立交流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研究

3.课堂评价促进合作学习效率的研究

4.“小老师”带头作用的研究等等。

 

 

3分工申报。在现有教学指导体系下,结合我校省市课题的子课题、子子课题,层层落实到各学科,进行课题研究的分工,以申报教师的个人课题的方式,进行“短、平、快”的研究,作为参评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的原始记录,也是市区级课题申报选题。目前已经过三轮的主题推动式申报研究。

4.开题推动。校长室集中组织开题论证会议,进一步明确教师教科研的具体政策和要求。教科室刊出《课题研究指导手册》,配发我区出版的《教师教科研读本》,作为教师的案头工具书。

5.专家引领。一旦展开个人课题的研究,学校将组织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和沙龙研讨活动,推动到高度,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课题成果促进我校教改深入的立体作用。

6.滚动结题。用教师自己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在研究结题前后,对呈现出来的论文、总结、图文、制度、方案、课例等进行精心归纳,时机成熟,即可要求结题。

7.成果总结。学校组织参加市区级课题结题,表彰成果,指导形成个人讲座、手册,甚至专著,对综合成果进行宣传推荐和绩效核定。

8.整体梳理。个人融入集体,基于校内教改环境的教师研究成果,教科室进行梳理融合,提炼出校本的内涵和特色,助推良性发展和深度的交流与展示,特别是进入课堂、班级、学科和课程,帮助学生受益更多。

三、     问题的解决

至今,除去教师的大面积成长而外,学校在“问题观”指导下,发现并解决了系列问题,中国教师报报道:“…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现象”,《南京教育科研》2008年专辑刊登《务实与超前——竹山中学教科研工作畅想》,2011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科研先进集体,成为南京市首届个人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成绩的背后是“问题观”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又一个生动案例。

1.“五位一体”校内文化的建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环境,学生个人,小组,班级,年级和学校,形成环环相扣的评价激励、综合育人机制。解决了传统模式中的痼疾。明确了“五位一体“校内文化建设体制和意义。

2.新型态班集体建设策略与途径:合作学习只是改变了课堂内的群体结构,班级的任务结构、权威结构和奖励结构也要随之改变,如何改变?学校各部门发现众多传统班集体建设的“粗”(粗线条)、“旧”(老经验、老办法)、“专”(专制)问题,探索研究,形成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班集体形式,经过研究论证,提出“新型态班集体”概念:面对新的教改背景,拥有成型的实践经验,具备推动课改生态力量的班集体,是互助合作学习型班集体的简称。2011年9月出版专著《新型态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和认识》一书,校长笪鸿山主编,2012年11月省级课题成功结题。

3.适性课堂教学系统的理论与实务:在实践原有模式的创新实践中,学校领导集体一直经历着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歇。南京市适性课堂项目研究中心成立以来,首先,将友善用脑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12个环节,备受好评;其次,建立学生研究系统,目的是贴近学生,激发、唤醒学生,同时,认识到把“新型态班集体”的建设,作为课堂高效的支持系统。最后(目前),改变适性课堂模式研究,进而进行课堂教学系统研究,学生和班级这两方面共同支撑现有课堂操作系统的高效运作。“适性课堂教学系统”因而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特色。难得的是:每一项阐述都具备长期课题研究的背景。

4.学思案的编制与使用:思维方式是人的大脑里最珍贵的资源。每堂课,师生沉浸在教与学的互助合作情境之中,我们发现课堂上师生有效、高效思维程度偏低,如何改进?思维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思维方式帮助师生解决种种旧问题,推动产生纷呈的新问题,教学相长,智能无限,带着问题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校长室领导的项目组提出把“导学案”编制成“学思案”, 追求教育的善意和理想,就是源于这样的思考。两年来,各学科的老师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渐近地理解和践行着这样的“破贴”之举,课堂上渐渐渗透着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教育过程没有什么终极目标,教育改革可能就是教育的本质之一。”由以上的研究案例不难看出课题背后的现象:南京市竹山中学的学生在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知识的接受容易高效了,思维方式的领悟步入开化的境地,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平台多见,远非传统课堂可以比拟。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竹山中学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