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征程万里阔,扬帆奋进正当时。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提升教师钻研教材能力和教学设计水平。在江苏省孙振坤网络名师工作室(学科渗透德育)、孙振坤德育名师工作室、孙振坤创新劳模工作室组织下,2024年4月2日下午,南京市竹山中学两校区开展了“三班三室”数学组第9次活动,本次活动以“单元教学视角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两校区全体数学青年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特邀学科导师江宁区教研室黄秀旺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金陵汇文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赵齐猛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来校指导,孙振坤校长参与。本次活动共有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教学课堂展示。
张喆宁老师和顾以浩老师带来了两节代数单元教学课。张老师开设的单元统领课《因式分解》,课堂教学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学生经历对新问题的自主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一般路径,课堂上张老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注重思维的培养,教学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顾以浩老师开设的单元复习课《反比例函数的小结与思考》,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开始,学生看图解说,构建了全章知识体系。顾老师在双曲线图像上,先给定一个点的坐标,引出求函数的表达式和不等式;接着又给了一个点的纵坐标,引出方程和一次函数等。用两个已知点和原点串联出三角形的面积,又再次生长,生成了平行四边形等。就这样一幅图不断生长,长成了“题目树”。最后,顾老师纵向联系,学生认识到了反比例函数的“前世今生未来”,横向联系,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与以后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之间的共性联系,形成了立体式认知。
郁莲老师和张新飞老师带来了两节几何单元教学课。郁老师开设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复习课》,首先以“画三条直线”作为导入,回顾三线八角、三条平行线、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构建整章知识体系,运用旋转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将静态图形动着看,接下来通折叠矩形和三角形巩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实际问题,数学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模型思想。最后小结学习几何图形的一般思路。
张新飞老师开设的《再探四边形》探究课,以一道期中考试的原题为载体。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破题,当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分析,重组题目的条件,找到关键性的条件:正方形的对角线。从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启发学生思考,尝试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全等并简要证明。然后让学生换一种视角再去观察图形,发现还可以构造旋转型全等以及构造“一线三垂直”模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将图形运动起来,利用变化重组条件,将条件集中进而破题。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思路、有策略。
第二环节,专家点评。
黄特对张老师和顾老师的课做了细致点评,高度评价并赞扬了两位老师的课。张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直在问题引导下自主探究,从旧知生成新知。黄特指出起始课教学要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本章知识有整体认识,分课时教学就可以开门见山,减少引入环节。顾老师的复习课对整个反比例函数这一章做了总结,没有机械性的练题,而是更有思维与逻辑的对整章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两位老师的课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最后,黄特提醒青年教师们要提高独立备课的能力,平时要对备课组统一的学案(或“学习单”)做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
赵特对郁老师和张老师的课做了精彩点评,并给予了肯定与表扬。赵特概括这两节课为“数学思维的模型设计”。两节课都渗透了几何教学中的常见模型,郁老师通过让学生折纸,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张老师利用“一题一课”构建解题脉络。赵特建议课堂上可以丰富一些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发现不同的折叠方式,学生通过活动自己感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几何教学中,可以提炼模型,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并将模型横向以及纵向进行发展、迁移。
最后,湖东路校区郭永胜老师代表学员们感谢黄特为发展班学员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机会,感谢赵特的悉心指导。相信通过此次活动,能更好地指导青年教师认识单元教学,并了解单元教学下课时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对新课标的理解。
撰稿人:张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