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三室】以联想促进迁移 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南京市竹山中学两校区“三班三室”之数学第10次活动报道
为助力青年数学教师发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能力,2024年5月24日下午,南京市竹山中学在湖东路校区开展了“三班三室”数学组第10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以联想促进迁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为主题,两校区全体数学青年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特邀学科导师江宁区教研室黄秀旺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黄玉华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来校指导。孙振坤校长参与了活动。本次活动共有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教学课堂展示
湖东路校区黄青森老师和竹山路校区徐晶晶老师带来同课异构《11.5用一元
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黄青森老师设置知识回顾,从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情景入手,唤醒学生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通过相同情景的题意变化,发现问题不同点,由相等关系变为不等关系,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得到不等式模型。再结合典型例题提炼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演示及展示学生课堂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徐晶晶老师由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引入,再对该题进行调整,让学生尝试类比,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此部分设计与黄老师想法一致。接着由一道例题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再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和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学生类比学习和建立模型的思想。课堂上徐老师不断启发学生,主动发现不等式与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异同点,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完善。两位老师都强调寻找不等关系的方法,并强调在“设未知数”时的规范表达,不能出现“最多”等词语。
湖东路校区周星源老师和滕莉祥老师带来二轮复习研讨课,两位老师都以“一题一课”展开教学。周老师选择一道尺规作图题展开探究,整节课知识框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通过模型积累经验,让学生通过最近联想,迁移经验,自主探索已知三条线段,再利用尺规作图作出第四条,使四条线段成比例的不同作法。对学生难点易错点及时点评,关注知识的深度。
滕莉祥老师通过一道圆中求线段长的题目展开教学,在探究过程中回顾圆中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巩固求圆中线段长的基本方法,求等腰三角形及普通三角形外接圆半径的基本套路。强化学生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基本图形,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第二环节:专家点评
黄秀旺老师和黄玉华老师对四位老师的课进行细致点评。首先黄玉华老师对初三两节复习课进行了点评,黄特指出一轮复习强调知识点的全面回顾,整体处理;二轮复习更多的是在知识上深层探究思考,知识求“联”、方法技能求“变”、基本思想求“用”。从知识深度,学生技能,基本思想三点出发肯定了周老师和滕老师的教学设计。两位老师都先让学生做,在巡视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解法中不完善的地方,在纠错中突破难点、卡点。黄特还对两位老师的设计提出建议,可以设计比较开放一些的问题,难度适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思考;关注课堂氛围,可以分组讨论、分组展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改善课堂沉闷的情况。
接着黄秀旺老师肯定了黄青森老师和徐晶晶老师的课堂设计及教学基本功,赞扬了两位老师的课堂亮点,两位老师关注学生先前的知识、关注学生怎么学、关注新旧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关注教学难点。黄特结合自己的开课实例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关注课本中的问题情景,挖掘“搭小鱼”问题情景的教学价值,使得从代数式到方程再到不等式发展的自然,同时建立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黄特指出教师要清楚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并思考“如何突破教学难点”,以此课为例,列举出从代数式到方程再到不等式、出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最多”之意)、方程应用与不等式应用比较、挖掘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及其表示、合理安排例习题等五点突破难点方法,让老师们实感意外。
最后,学科导师黄特激励发展班老师加强备课,特别是个人的独立备课,要吃透教材,领会编写者的意图,设计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或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活动。发展班老师也为学校提供的学习平台及两位专家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对如何启发学生联想进而迁移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撰稿人:徐晶晶